“不要紧张,要相信科学,相信医学。你做的各项检查都证明你的身体很好,自己不要想太多。思想顾虑太多容易形成恶性循环……”7月6日下午,在市脑科医院精神科九病区的医生值班室里,覃冬莲正在耐心地为一位因疑病症引起失眠、焦虑的女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今年62岁的覃冬莲,从市脑科医院精神科的一位临床治疗医生到医务科科长,再到退休后返聘主管几个病区的工作,在此已经工作了36年。36年如一日,她始终保持对工作的热忱,用真诚、爱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在今年“6.26中国医师节”的评选推荐中,覃冬莲被医院评为“优秀医师”。
坚守36载,只因爱得深沉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覃冬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坚守36载,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覃冬莲笑着说,这些年,跟她一同毕业分配到这里的同事都已陆续调到其他单位,只有她还坚守在这里。
1980年,覃冬莲从衡阳医学院临床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邵阳市精神病医院当医生。尽管大学期间有在精神科见习的经验,但真正要开始从事这个职业时,覃冬莲从心理上还是有些难以接受。她也曾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甚至想过离开。
直到有一天,一位年轻父亲带着一对子女的来访彻底打消了覃冬莲想调离的念头。原来,这位父亲是特意从邵东带着孩子来看病的。女孩15岁,男孩13岁,两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这位父亲无奈地向覃冬莲讲述着孩子发病的过程,突然就放声痛哭起来,那一刻,这个男人的迷茫、无助和焦虑,全部烙在了覃冬莲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挥去……
从那一刻起,覃冬莲真切感受到了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人的不幸,坚定了自己要做好一名精神科医生的信念。这些年,一直是这个信念支撑着她,不曾动摇。
挨打被骂,也要积极面对
在精神科工作,免不了会遭受病人的冷眼热讽,甚至无理谩骂、无端殴打。几年前,覃冬莲还在主管男病区时,一位男患者突然病发,抡起砖头就往她脸上砸,幸亏当时患者家属及时制止,才避免了意外发生。
“精神心理病人与常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他们的思维与我们存在巨大差异。尤其是对疾病的认识,他们认为自己没病,而是别人有病,大多不会好好配合治疗。”每次遇到这样的患者,覃冬莲都会主动与他们亲切交谈,鼓励他们配合治疗。有时她像一位温柔的母亲,对病人如待孩子般用心呵护;有时她又像一位严厉的父亲,绝不允许违背医疗准则。
“他们就是因为精神和心理上的问题,才被送到这里来的,如果再缺乏关心和鼓励,对他们更是一种伤害。”覃冬莲相信,与病人做朋友,用心和病人交流,能更好地帮助病人早日康复。
正因如此,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让覃冬莲造就了一副好脾气。病友们都喜欢叫她“覃姨”,在病人的眼里,她说话永远是那么的温柔、亲切。
潜心钻研,助患者早康复
为了帮助病人早日康复,覃冬莲潜心钻研业务。
在临床工作中,覃冬莲带领医务人员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尤其是在担任医院医务科科长时,她经常鼓励年轻的医师到外地医院进修,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工作之余,覃冬莲还进行了不少学术性研究,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自身素质。多年来,她潜心钻研儿童心理疾病,在儿童精神疾病的诊治方面做了大量调查,并在中华医学会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学术论文,如《社区单纯性肥胖儿童的行为特点》、《社会心理干预对中小学生心身健康的影响》等。在女性精神疾病的司法鉴定方面,也发表了《38例女性精神发育迟滞者与正常人性防卫能力对比分析》等论文。
“精神病也是疾病的一种,对医生来说,所有的病人都是平等的。”覃冬莲介绍,由于很多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至今不明,精神疾病的治疗大多是对症治疗,外加心理疏导,患者更需要医护人员和家人的关爱。“面对精神心理病人,我们要给予更多耐心、鼓励和信任,用爱心、真情抚慰每一个不幸的人,积极帮助其治疗……”覃冬莲呼吁社会正确对待精神心理病人,帮助他们早日康复,重返生活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