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日”“三级联创”“支部‘两化’建设”“村级集中服务日”“新四改”“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近年来,武冈市湾头桥镇用这些新鲜的名词,在基层党建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随着党建工作实践的纵深推进,在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整体水平的同时,切实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使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中的根更深、叶更茂。“党员精神”在这一片土地上发生催化反应,并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区域发展的源动力。
层层落实责任 凝聚党建合力
近年来,湾头桥镇党委始终坚持“三个首要”,切实履行党委主体责任。
党建工作置于首要位置。班子成员每人联系1-2个党支部,联系党员和贫困群众各3人,确立每月15日为党建工作日,定期深入支部和联系户,督促指导工作落实。实行党建月例会制度,将每月最后一个周一晚上的党委会议议题确定为党建工作研讨会、督办会、部署会。
抓好党建工作列为首要责任。每年年初,镇党委都会制定下发党建工作要点,与各党支部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建立起班子成员包片督察党建、联村干部指导党建、村党支部书记具体落实党建的“三级联创”工作责任制。每月开展一次党建实绩督察考核,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工作讲评会,每年评选10个优秀基层党组织;强化基层党支部书记抓党建意识,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考核权重从以往的15%提高到30%,落实党建责任引领工作开展,真正体现党建工作重于一切。
把提升党建工作能力作为党员领导干部首要素质。镇党委中心组每月确定一个党建学习专题,班子成员集中“充电”,凝聚起了全员抓党建的共识和强大合力。
筑牢基层基础 增强发展动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抓基层党建必须从党支部抓起,要抓在根子上,要抓在实处。这是湾头桥镇党委的共识。
2014年年初,湾头桥镇党委实施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的新举措,决定在全镇开展“两个创建”,即标准化党支部和示范化党支部创建活动,将党支部真正打造成为推动农村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目前,全镇49个村党支部已全部实现标准化创建达标,泉塘、坪山2个支部也通过了示范化党支部验收。去年,邵阳市基层党建工作现场会在该镇泉塘村组织现场观摩,工作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为加强党建工作力量,镇党委配备2名组织干事,每个村确定一名村干部作为党务专干,专职负责党建工作。镇党委按5000元每村安排专项党建经费,对党务专干每年进行两轮集中培训,每季度进行一次工作督查。
镇党委始终严把党员“入口关”,坚持将群众口碑放在第一位,推行“一推两评三公示”制度。“一推”即党员、村组干部、群众代表联名推荐入党培养对象,推荐人必须以实名填写书面推荐表。“两评议”即通过群众代表大会和党员大会两轮评议,确定入党积极分子,评议为“优秀”得票数不得低于与会人员的四分之三。“三公示”即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公示、接收预备党员公示、预备党员转正公示,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坚决防止“带病”发展。新发展84名新党员,没有接到过一起举报。
做好群众工作 提升服务能力
如何才能让辖区群众更加满意?对于湾头桥镇党委来说,是一道“必答题”。
2014年3月,镇党委决定在全镇推行“村级集中服务日”制度,按照“三定两包”要求扎实开展工作。“三定两包”即:定时间,每周一为村级集中服务日时间,遇节假日顺延;定人员,固定补贴村干部(包括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为主要工作人员;定地点,工作地点设在本村活动中心;包事项,办公内容包括接待来访群众,为群众解难答疑,协调矛盾,处置突发性事件,集中学习,部署安排工作等;包责任,办公事项要全部责任到人,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
同时,该镇全面推行便民服务全程代办机制,对群众需办理的所有事项实行全程代(陪)办。至今,全镇各村共接待来访群众6万余人,为民办实事3600件,成功调解群众纠纷220起,得到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2015年,该制度在武冈市全面推行。
镇党委始终坚持“民生为先”的执政理念,以“精准扶贫”契机,全面落实中央提出帮助贫困户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率先推行新“四改”:即政务阵地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村卫生室改造和薄弱学校改造。
同时,全面推进“新政改”,镇政府建成560平方米“一站通”式便民服务大厅,49个村都建立便民服务点,实现部门职能和服务窗口向基层下移,政务服务到家。全面推进“新危改”,筹集资金1200万元,改造D级危房230户,全镇所有无房户、低保户、五保户喜迁新居。全面推进“新医改”,筹资1715万元,每村一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村民小病不出村。全面推进“新薄改”,投入资金3025万元,16所学校全部纳入改造范围,提升了农村教育水平。
镇党委致力打造党支部抓产业、产业连党员、党员连群众的富民产业链。2015年,实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9.0845亿元,财政收入520万元;农业产业化、特色化成效明显,“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有效促进农民增收,2015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