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市现有基层党组织898个,党员30568名。近几年来,武冈市以党的建设为抓手,始终坚持以党建工作统揽全局,在制度设计上精心布局,在夯实基础上发力,在推动发展上聚焦,埋头苦干,创新创优,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强化“一个责任” 形成党建合力
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武冈市委书记侯文自履职武冈以来,始终把抓党建作为第一责任,紧紧牵住党的建设这个“牛鼻子”,以党的建设统揽全局推动发展。武冈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研究党建工作,侯文经常下基层进行调研和督查,足迹踏遍全市485个村、16个社区,确定基层党建工作路线图,提前谋划“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全面推行标准化党支部和示范化党支部创建。武冈市始终强调并要求乡镇党委书记务必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满园春色,不抓党建一枝独秀”的观念,把抓好党建作为主业,作为最大政绩,将党建工作与底线工作同推进、同督查、同考核。
明确责任清单,传递工作压力。武冈市委与各乡镇(街道)党委、党委与各村党支部均签订党建工作责任状,建立市、乡、村三级基层党建责任体系。
浓厚党建工作氛围。2015年6月,武冈党建网、武冈电视台开通“基层党建书记谈”栏目,邀请市委书记、基层党(工)委书记和村(居、社区)党支部书记作客栏目,形成了党员领导干部人人重党建、个个抓党建的良好态势。
抓实“两个创建” 夯牢基层基础
武冈提出“两个创建”:标准化党支部建设和示范化党支部创建。为解决好基层党建“抓什么,怎么抓”问题,武冈市委积极探索实行党建工作化项目化精细化管理,将标准化党支部创建分解设置为阵地建设、联系服务群众、“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等4个方面13条验收标准,示范化党支部在标准化党支部的基础上增加了集体经济发展、环境卫生整治、安全生产、综治信访维稳、危房特困户改造、村民小康实现程度等项目共6个方面25条验收标准。细化创建标准,明确创建要求,让基层党建工作正常起来,规范起来。同时,通过考核推进“两个创建”全面落实,组织各乡镇纪检组织委员进行交叉检查,考核排名到村。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两个创建”延伸拓展至市直机关党支部,实现全市基层党建均衡发展。目前,全市标准化党支部建设验收合格达标98.5%以上,评定出19个示范化党支部。通过“两个创建”,抓住了党支部这个关键,党支部阵地建设全面规范,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加强,激发了党员活力,增强了党员的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
实施“三百行动” 激活人才要素
一是选派百名“第一书记”到村任职。每年年初,武冈市委精心选派百余名机关单位党员干部,到软弱涣散村、村级集体经济空白村、建设扶贫村担任“第一书记”。按要求,“第一书记”工作完全与原单位脱钩,组织关系接转到村,每月在村工作时间不少于22天,在村住宿时间不少于12晚。“第一书记”每周报送一次工作动态,每月一次分类排名考核,半年开展一次述职。实行末位淘汰制考核。各乡镇对“第一书记”的6项指标完成情况、出勤情况等实行一月一排名,对连续3个月排名末位,且在村工作开展效果不佳或群众反响不好的实行淘汰。去年以来,武冈共下派“第一书记”224人,到岗到位率100%,走访群众2.47万人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880个,协调矛盾600起,筹集帮扶资金6000万元,引进项目276个。
二是开展百名好干部评选。2014年6月,武冈市委出台《武冈市好干部评选与使用办法》,明确“五讲五好”干部评选标准。通过单位推荐、个人推荐、社会推荐、本人自荐四种民主推荐方式确定初步人选。严格评选程序。经过初评、考察、二评、公示、审定最严格的五轮筛选,淘汰率在80%左右。被评选的“好干部”作为今后干部提拔重用、外派学习培训的重要依据,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优先使用。两年来,武冈共派11名好干部外出挂职锻炼学习,今年乡镇党委换届绝大部分好干部得到提拔或重用,3人被提拔重用为乡镇党政正职。
三是外派百名干部挂职锻炼培训。每年选派百名干部外出挂职锻炼或考察学习,实现干部教育培训“走出去”常态化。2015年4月,武冈选派71名村(社区)书记、乡镇、街道纪检组织委员到长沙县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学习;6月,选派30名党政干部到浏阳市挂职锻炼一个月;8月,选派20名党政干部赴长沙市挂职锻炼三个月。今年5月,选派30名年轻领导干部、青年创业带头人赴长沙县委党校创业基地进行封闭式培训。
强化“四大保障” 突破发展瓶颈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市团领导直接挂点联系党建。武冈市四大家班子成员和乡镇(街道)党委班子成员均建立党建示范点,全市共创建164个党建示范点,选派47名党员市团领导和104个市直单位“一把手”驻村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今年来,该市进一步加强党建力量的配备,乡镇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全部改任乡镇党委副书记,专抓基层党建工作,组织委员、组织干事、远教专干具体抓,每个村明确一名党务专干。
二是强化经费保障。财政投入向基层倾斜,村运转经费达到每年7万元,农村社区提高到每年9万元,城市社区提高到每年15万元,每个社区落实城市惠民项目资金5万元。2015年村级运转经费财政预算5749.7万元,较上一年净增2567万元,翻了一番;今年将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远教站点维护改造经费每年2000元,两年来更新改造升级远教站点80个。18个乡镇按50万元每个全部建成政务服务中心;16个社区按150万元每个全部改造创建美好社区,所有村级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并村后,村级活动场所不能满足需要的进行提质改造,117个村按30万元每个新建便民服务中心。
三是强化力量保障。人才、资金、项目、服务全部向基层倾斜。部门必须把工作表现突出、综合素质较强、有培养潜力的干部选派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所有资金和项目优先安排扶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D级危房改造。对集体经济空白村,采取部门挂点、选派“第一书记”等方式,进行对口帮扶,计划每年消灭100个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村,3年内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空白村清零。
四是强化激励保障。转变考核方式,不仅增加党建工作在绩效考核工作中的权重,还将底线工作纳入基层党建的考核范畴,实行月考核月调度,工作完成出色的乡镇给予奖励。基层党组织书记双向述职评议由一年一次改为两次,“七一”期间对全市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进行了年中评议,把述职评议考核“一天的事”变成落实主体责任“一年的事”,传递了党建工作责任和压力。
健全“五大机制” 强化制度设计
一是积极探索实践党代表常任制。建立完善保障党代表履职尽责的“1+4”制度,定期组织党代表开展调研和视察、撰写提案和提议、列席市委重要会议、提出询问或质询、参加民主评议、参加党代表活动日,搭建党代表活动的平台,拓展党代表履职空间,发挥党代表的参政议政功能,变一次性代表为任期制代表。扎实推进党代表“进百室走千村入万家”活动。371名市党代表深入21个党代表工作室,定期开展党代表活动日,每名党代表联系1个村(社区),联系10户群众,当好政策宣传员、民情观察员、党建工作监督员。
二是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近年来,武冈市委相继出台《好干部评选与使用暂行规定》、《中共武冈市委关于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规定》,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扎实开展“三超两乱”专项治理,全面规范选人用人行为,匡正选人用人风气。
三是完善干部队伍监管机制。出台《干部能上能下暂行规定》,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畅通干部“下”的渠道,传递压力,激发活力。出台《武冈市在职党员干部行为规范》,强化党员意识,规范党员行为,履行党员职责。改进《绩效考核评估实施方案》,对指标考核体系中的每一项指标进行细化量化,实现“考人”与“考事”相结合。出台《选派干部外出挂职锻炼工作方案》,建立干部队伍素质提升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干部作风与效能建设,出台《关于加强调查评估工作的暂行规定》,建立干部作风与效能调查评估制度和重大工作督查机制,整合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政府效能办、市作风办、市优化办等单位职能职责和资源优势,从市委办、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等单位抽调20余名工作人员,成立6个重大工作督查小组,在整顿干部作风、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重大工作落实上下功夫,形成了抓干部作风建设的常态,促进干部作风全面转变,效能全面提升。
四是完善基层队伍管理机制。出台《武冈市村级班子及村干部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并为每个村级班子和村干部建立业绩考核档案,作为村干部误工补贴发放、表彰奖励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
五是完善群众工作机制。全面推行村级集中服务日制度,驻村干部、村干部固定每周一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坐堂办公,对群众申办的事项实行全程代办,解决“人难找、事难办”的问题。重点推进“新政改”,部门职能和服务窗口向基层下移,乡镇统一建成“一站通”式便民服务大厅,村级建立便民服务点,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解决老百姓“办事难”的问题。出台《武冈市开展农村、社区党员、基层干部作风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开展“纠‘四风’、治陋习”专项整治,查处5起典型案例,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