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乡村医生易祥佑出诊过程中为杨冬娇做了初步检查,并建议她上午10时左右赶到村卫生室接受上级医生问诊。当天,恰逢武冈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杨妹娇来村卫生室坐诊带班。
易祥佑是武冈邓元泰镇渡头桥村的乡村医生,2013年成为“家庭签约医生”。医疗、护理、健康教育、用药指导、康复训练、心理咨询是他为村民服务的主要内容。
步入花甲之列的易祥佑在这个岗位上从医已有50多年。这么多年来,易祥佑的身份不断变化着。
1963年,年仅16岁的易祥佑被推荐为生产大队卫生员,也就是“赤脚医生”。易祥佑半农半医,赚取工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农村改革,行医市场化,易祥佑的工作室就从生产大队安排的诊所搬回到自己家里。易祥佑不再享受工分,和其他村民一样分得一份田土。
村民离不开易祥佑。他通过乡村医生全国考试后,从“赤脚医生”变成“乡村医生”。这是易祥佑身份的第二次变化。在村民需要时,他就放下农活尽一个医生的责任。那时条件艰苦,易祥佑的诊室又是卧室。
上世纪九十年代,乡村医生从业场所被要求做到诊断室、药物室、治疗室三室分离。由于条件有限,易祥佑只能把诊室的卧室功能牺牲掉,分隔出三个功能区。
易祥佑第三次身份变化是与村民签约成为“家庭医生”。
2015年,武冈力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渡头桥村被纳入当地首批25个试点村之一。经过3个来月的建设,今年初渡头桥村卫生室建成并投入使用。
渡头桥村卫生室占地180余平米,问诊室、治疗室、康复室、药房、消毒间等一应俱全,俨然一个小型医院。治疗室里,村民可以一边看着电视,一边输液。
如今,这种统一规格和风格的白墙红瓦建筑已成为武冈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家里搬进卫生室后,易祥佑一改往日模样,穿上了白大褂。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再到村民的签约家庭医生,易祥佑身份发生变迁,待遇也相应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加大,易祥佑的固定收入相较往年提高3万多元。
“莫道赤脚沧桑苦,如今春风临村医。”易祥佑指着新配备的健康一体机高兴地说。有了新的卫生室,添置了新设备,还有专家医生定时坐诊带班,12大类43小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村级落地终于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