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不度玉门关,我被堵在杨家山。”长沙东二环杨家山立交桥,由于交通流量大、设计可通行能力小,高峰期排队距离一度长达800米,网友们苦中作乐编排了各种段子。2016年2月3日,随着立体化改造正式完工,这个著名的交通瓶颈才告别“堵王”称号。
出行难、停车难、“城市看海”“马路拉链”“垃圾围城”……说起这些“城市病”,每个人都想吐槽几句。但我们又离不开城市,城市已经是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到2015年底,我省城镇化率已突破50%关口,而根据对全世界城市发展规律的研究,当城镇化率在50%~70%时,“城市病”有可能集中爆发。不仅如此,《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规划已经提出,到2020年,我省将发展中心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1个,100万~500万的大城市8个,50万~100万的城市4个。随着城市越来越大,各类矛盾、“城市病”日益凸显,对城市社会结构和市民生活造成了较大冲击,因此必须从源头上加以防治。
对此,刚刚召开的省委城市工作会议要求顺应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城市。
决策已定,方向已明。城市,应该成为我们既宜业又宜居,既有形象美又有灵魂美的幸福家园。那么,下一步我省将如何“深入病灶”,针对“城市病”开出良方?
从规划源头抓起
都说“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忌讳”。而我们有些城市,往往不是没有规划,而是规划不科学、不配套、不落实。比如,有的地方随意调整规划,使容积率变高了、楼间距缩小了、停车位减少了,但市民生活的舒适度也降低了。有的地方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不够,甚至出现“一个书记一座城、一个市长一新区”的情况。
因此,我省将注重从规划源头抓起,既强化规划的刚性,又保持一定的弹性。省委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明确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边界,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在守住底线的同时,也要给未来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和余地。特别是城市将保持适度规模,不会过大,也不一味追求规模,防止把重心放在建新区、造新城上。
我省还将增强规划的协调性。目前全省涉及城市空间的规划超过80种,我们将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用不同“颜色”叠加在一张底图上,切实解决好各类规划自成体系、互不衔接甚至冲突打架的问题。同时,增强规划的约束性、强制性,严格执行规划,绝不因人设规、有规不依,坚决防止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
加大城建补短板
杨家山立交桥是“出行难”的一个缩影。其实,与之相关的还有“断头路”改造、“瓶颈路”疏通、停车场建设等。从建设城市入手,“补短板”成为当务之急。省委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当前几大重点任务,是以大运量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打通“断头路”“丁字路”,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以地下综合管廊的完善,解决地面反复“开膛破肚”的现象,结合各自城市的地形地貌合理确定建设方式,实现宜廊则廊、宜沟则沟;以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对接“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城市道路、绿地和水系等对雨水的蓄渗和缓释作用;以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配置,着重解决学校、医疗、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设施数量不足、分布失衡等问题,为便利居民生活提供基础保障。
尤其是“两房两棚”建设,既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城市改造提质工程。我省14个市州除株洲、娄底、张家界建市较晚外,其余市州均历史悠久,老城区(中心城区)棚户区多。我省将进一步加大棚改力度,通过棚改达到“改造一片、提升一片、点片相连、打通经络”的效果。与此同时,我省还将让城市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做到“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把老祖宗留下的山山水水保护好,让城市融入自然,让自然涵养城市。在城市人文传统的沿袭上,注重正确处理好延续历史文脉与融入现代元素的关系,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防止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千楼一貌。
(下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