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消息声和指间的阳光一起跳跃在平凡的午后,我翻开手机页面,是妈妈发来的一张照片:蓝天下,很多鸟站在电线上。屏幕上又跑来一条信息:“好看吗?”我垂眸看图,蔚蓝的墨铺展在天际,几条平行线是大自然的琴弦,无数的音符跳动,正演奏着一首宁静的歌。我回道:“好看。”“这些燕子就在家门口,我在街上拍了一张。”原来那些不显的黑点居然是燕子。
我最早认识的鸟,应该是燕子。老家普通的二楼平房,灰白的水泥檐下,是燕子的窝。燕子窝大小不一,造型各异:有的像摔了一半的扣碗,被泥黏在了檐下;有的像一个大肚子、细长脖的酒瓶斜挂在走廊的顶上。那时的我常驻足于阳台,欣赏这伟大建筑师的工艺,并感叹于燕子的智慧。它们和人类一样,用一泥一沙、一草一木,一步步修建自己的家园。家是爱的摇篮,当满窝的乳燕吱吱叫时,阳台立马热闹了起来。乳燕们张着嫩黄的大嘴嗷嗷待哺,燕子父母整天飞进飞出忙着捕食,和所有伟大的父母一样,承担了全部的辛与劳。
我想,燕子一定是幸福的,因为它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
乘着夏日的风,踩着思家的云,我这只离巢多年的“小燕子”也终于飞回到父母身边。这一刻,我不是一位母亲,而是一只幼燕,在温暖的巢里,享受父母的精心呵护和倾心喂养。这些浓浓的情和深深的爱,使这个仲夏更加暖。
黄昏时分,妈妈把我拉至阳台,看向窗外,说:“它们又来了。”我向外望去,那些个娇巧灵动的身影就这么近距离地闯入我的眼睛,它们或整理羽毛或亲切交谈或咂巴着嘴回味……悠然而快乐。
第二日,雨从大山深处跑来。傍晚时,窗外空无一影。也对,这种天气,都应该待在家里。雨继续下着,追着星,月躲进夜幕的怀里。就在我们准备关灯的瞬间,一些模糊的身影闪电般划过心房,闯入灵魂深处。我贴窗探出半边身子细看,几百只燕子,收敛翅膀、低垂着头,并排且沉默地站着。冰冷的雨或聚成大滴或碎成细末,纷纷涌向它们,击打着头部,贯穿全身后,流向尾翼。冷冽的风也作起恶,无情地摇晃着电缆,燕子缩低身姿,细小的爪,紧紧地用力,单薄的身子在风里摇晃。
我震撼于这小小燕子表现出的力量,内心久久无法平息。我惦记着雨什么时候停,它们什么时候离开,竟怎么也睡不着。我更疑惑,它们为什么不回巢里?是城市化进程太快,没有足够的地方安家?还是巢太拥挤不舒服?我急切地拿出手机查询——原来,未成婚的燕子,过群体生活,大多群聚而睡,等各自成家后,就会开始筑巢,经营自己的小家并抚养后代。
燕子和人是如此相似。
我们生于温暖巢穴,父母用那双坚实的臂膀为我们遮风挡雨,用无私的爱为我们保驾护航。在温情暖阳下,我们的志向和羽翼逐渐丰满,目光和愿望日渐蓬勃。终于,我们展翅一跃,在深浅的清风里穿梭,在浓淡的山川里翱翔,在澄澈的蓝天里获得成长和自由的快乐。
但,风,隐藏了冷冽;云,潜伏着暗涌;人生的旅途中,那些未知的风雨绕过家园向我们袭来。我们沉浮、飘零;我们又踏实、稳定。我们学会在人海中尝五味杂陈的雨,品喜怒哀乐的泪,且自斟自饮。我们学会在山川中看悲欢离合的云,吹冷暖自知的风,且行且停。终于,在经历风雨的洗礼后,我们修建了自己的屋檐。我们撑开一片蓝天,让朵朵的阳光跳跃在父母和子女心间。
次日,燕子抖落细碎的寒凉,一振翅,飞向远空,迎着雨后的朝阳,开始了新的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