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3日

宝庆府城防铜炮

藏着“铁打宝庆”的功与名

记者 陈贻贵 通讯员 邓程兮 姚廷

宝庆府城防铜炮。

在市区资江南路沿线,一段长约1100余米的宝庆府古城墙保存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这座古城墙见证着千年宝庆府的荣盛兴衰,现已成为邵阳城区、资江河畔地标性的古建筑之一。在这座古城墙上,还发生过一场著名的战役,“铁打的宝庆”也因此战役而得名。后因该战役而铸造的宝庆府城防铜炮被挖掘出来,现藏于市博物馆,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铁打的宝庆”的由来与铜炮有何关系?

8月20日,通过文物专家和文物工作者的生动讲述,这一尊半宝庆府城防铜炮,以及邵阳文物工作者为了保护它们倾囊而出倾尽全力的故事逐步清晰起来,暖心的举动令人敬佩,让人感动。

在市博物馆一楼的历史文化陈列区,“清宝庆铜炮”被摆放在“近代邵阳”展区部分。在两个紧邻的独立展柜中,展出了一尊完整的铜炮和半尊残缺的铜炮。虽然年代已久远,但铜炮上的纹饰、字样依然清晰。铜炮长约100厘米,最大直径17.2厘米,重约72.5千克。整个铜炮呈青灰色,炮身还有一些黄褐色的斑纹和印记。

“这尊铜炮铸造于清朝咸丰年间,为当时的护城火炮。”市博物馆馆长胡国海介绍,这尊宝庆府城防铜炮是一种铜质前膛炮,是清军仿西制“红夷型炮”,由前膛、药室、尾底火门组成。炮口、炮肩外铸弦纹,腹、底座铸四道弦纹。

“咸丰庚申年冬月吉立,邵东铸匠陈亨通”铜炮底部的字样,还非常清晰。胡国海说,他们还将铜炮上的字样拓印了下来,方便人们阅读。通过这些文字,可以了解到,这尊铜炮是清代咸丰年间,由宝庆府知府大兴邵绶名督造,知州邵阳王承泽监造,邵东铸匠陈亨通铸造。

根据当时的史料记载,公元1859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20万人马攻打宝庆,围攻三月,最终铩羽而归,留下了一句“铁打的宝庆”,至今广为后人流传。

据闻,湘军素以剽悍凶猛闻名,由邵阳人组建的楚勇尤甚。当时守卫宝庆的湘军部队所用火器十分先进,军队中不仅有这种转战便利的小铜炮,更有重达两吨以上,威力巨大的铁炮。湘军正是利用火炮,对石达开的部队形成强大的火力压制并给予重创。市博物馆收藏的这尊铜炮就是大战后一年,宝庆府要求邵东铸匠紧急铸造,用于加强城防。

说起这一尊半宝庆府城防铜炮的征集过程,原市文物局副局长曾晓光依然历历在目。“这可是我们花了一个礼拜时间走访了好多家废品站,从废品站老板手下抢救回来的文物。为了把铜炮征集回来,当时我们所有队员把生活补贴都拿出来了。”曾晓光回忆,1990年时,他们听到一个消息称,有人在古城墙北门附近挖到了两尊铜炮,但是铜炮被废品收购站收走了。

闻讯后,曾晓光和时任市文物工作队副队长曾家柱一起在古城墙北门附近的废品收购站逐一寻找。他们靠着公交车和步行,找了多家废品收购站后,终于在江北的一家废品收购站找到了这两尊铜炮。

“幸亏我们去得及时,当时废品收购站的老板已经准备把铜炮送去熔掉炼铜,我们赶紧跟老板说明了由来,最终留下了铜炮。”曾晓光说,这是一尊半铜炮,有一尊铜炮挖的时候被挖断了,只剩下了半尊。在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法”的劝说下,老板最终答应按照当时铜的市场价格,让他们回收这一尊半铜炮。

当时,曾晓光和曾家柱一边查阅相关的资料,一边筹集费用。根据铜炮上刻下的文字,他们对照当时的资料,推测这一尊半铜炮是当年太平天国攻打邵阳城之后,用于加强城防紧急铸造的,有着较高的文物价值,是见证邵阳城历史渊源的重要实物依据。

“保护好文物,是我们文物工作者应尽的职责。我们决定不管用什么办法,都要凑齐这个费用。”曾晓光动情地说。后来,他们召集文物队员们一起开会。商议后,大家一致同意,用生活补贴去把铜炮征集回来。最终,全体队员们把生活补贴全部拿出来,凑齐了1300多块钱,才换回了这一尊半铜炮。

“当时大家生活并不富裕,生活补助两三个月才发放一次,很多人都等着这笔钱过日子的。如果没有大家当时的努力,很可能就没有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了。”每每说起这件事,曾晓光总是感慨不已。

--> 2024-08-23 记者 陈贻贵 通讯员 邓程兮 姚廷 宝庆府城防铜炮 2 2 邵阳晚报 content_67755.html 1 藏着“铁打宝庆”的功与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