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0日

李赛俭:花鼓情长 传承不辍

记者 李思洁 实习生 姚芷玥

邵阳花鼓戏《边桃边李》演出剧照。

“这个动作不对,要更干脆利落些!”8月8日,邵阳市贺绿汀大剧院里传来一阵阵轻松活泼的曲调,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正在编排新剧,邵阳花鼓戏省级传承人李赛俭手把手教演员们调整动作。

今年69岁的李赛俭虽已走下舞台,但她仍坚持在邵阳花鼓戏创作与传承的最前线。

戏梦初起,挑战不息

不同于在舞台上指导学生的严厉,生活中的李赛俭很随和。当记者问到为什么会选择从事花鼓戏这一行业时,李赛俭笑了,说:“我从小就爱表演,也喜欢挑战,来到花鼓戏剧团是我这辈子最好的决定。”

自1969年,14岁的李赛俭考入邵阳市花鼓戏剧团(现为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到如今,她在花鼓戏的世界中已沉浸55年,而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师的话。十八九岁的李赛俭在排练新戏时,她想用上个角色一样粗犷豪迈的动作来表现新角色,但导演却要求她用另一种方式来表演。李赛俭不理解,也难以接受。一旁的老师对她说:“不要把自己定格在一个角色上,要去接受更多角色的挑战。”这句话犹如醍醐灌顶,李赛俭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也定下了自己往后的人生基调。她下定决心:“越难我越要去攻破它。”

李赛俭在往后的演艺生涯中,刻苦训练,文武兼备,塑造了百来号角色。她主攻青衣、花旦,兼及嫂子旦、彩旦、武旦和反串小生。无论是花旦的灵活俏丽,青衣的端庄典雅,还是小生的温文尔雅,李赛俭都能把握。她主演过《桃李梅》《儿大女大》《磨豆腐》等70余个剧目,是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邵阳花鼓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曲“红梅奖”银奖获得者。

砺志笃行,底气自盈

“学戏苦不苦?”

“苦!哪有不苦的。”

面对记者的这个提问,哪怕是“戏比天大”的李赛俭也回答得不假思索。

花鼓戏的精彩演绎离不开基本功的稳扎稳打,“唱、念、做、舞、打”样样是学问,练腿、开嗓、甩水袖、转手绢……哪一项都要沉下心来细细琢磨。

“小时候练基本功压腿,压不下去,我就一边喊着‘我是工人阶级硬骨头,我不怕’,一边忍着痛下狠力气。”李赛俭笑着说。她最苦的一次,是为了出演《潘金莲》,一个月瘦了8公斤。

除了下功夫,还要肯花心思。为了向观众呈现好的演出,李赛俭在角色扮演上理出了自己的一套经验。“演戏要动脑子,要有思想。”李赛俭总结道,“要在生活中讨经验,这样角色才真实、有吸引力,让观众有共鸣。”在排练经典小戏《磨豆腐》时,李赛俭连吃饭喝水的间隙,都在思考如何把角色塑造得更好,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是不是可以加进去?她完全活在戏里。

花鼓传薪,匠心传承

李赛俭认为“出人出戏出精品”是邵阳花鼓戏非遗传承人的职责和追求。“我有一种责任感,要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要邵阳花鼓戏后继有人。”李赛俭感慨道。

以前的李赛俭总在想自己怎么演好一个角色,现在的李赛俭则在想,自己的学生怎么去演好戏。她门下有艺徒9位,还有几位亲授的再传弟子。她会为学生找好编剧、写好剧本,还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为他们推荐角色,有的徒弟嗓子好,就让他多唱,基本功好的就多做动作。她的学生也没有辜负她,都在花鼓戏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出好戏除了要演员有实力,还要有好剧本,李赛俭深知这一点。《边桃边李》是邵阳花鼓戏的优秀传统剧目,但多年不演,濒临失传。李赛俭将该剧早期录像带抢救转录出来,重新整理改编,将花脸的表演动作程式和艺术风格,融入“胡大姐”的性格刻画之中,使“胡大姐”这一角色,集花旦、摇旦与花脸三行合一,成为舞台表演上的新鲜形象。

她将优秀传统小戏《磨豆腐》翻新为花鼓大戏《豆腐西施》。内容上扩充具有现实意义的戏剧情境,表演上创造新的表演动作程式,在正能量中融进当今大众追求的审美理想。这出戏获得了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及“湖南省第七届艺术节新创剧目奖”。

李赛俭认为,“非遗”传承的灵魂,不仅存在于艺术形式上的传承,更重要的是精神和信仰上的传承。在她身上,彰显出刻苦磨砺、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她还在不断探索,在戏曲表演中,如何更多地、巧妙地融入当今的新颖艺术表现形式,以适应当前观众的视觉审美需求。

“我希望邵阳花鼓戏能走出去、传下去,成为邵阳一张亮丽的名片,让更多人能感受到邵阳的艺术瑰宝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与独特韵味。”李赛俭深情地说。

--> 2024-08-20 记者 李思洁 实习生 姚芷玥 2 2 邵阳晚报 content_67624.html 1 李赛俭:花鼓情长 传承不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