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几日,我都要去距家两公里之外的菜市场买菜。不忙的时候,我多半会早些出门。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我不仅可以呼吸到外面通透的空气,还能避开嘈杂的人流车流。更重要的是,那时去菜市场的人不多,我可以在菜摊前不慌不忙地挑选,偶尔还能和熟识的老板聊上几句。
我经常去的一家菜摊老板是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他卖的菜品不多,无外乎胡萝卜、山药、生姜、洋葱、芋艿这几种。每次去,他的脸上都挂着笑,很亲和的样子。一次经过他的摊位时,看到一位正在付钱的阿姨不小心把几个硬币掉进满是湿泥的芋艿堆里,待她忙不迭地想用手指去翻找时,菜摊老板却说:“没事,我来捡,会弄脏你的手。”一句话,让阿姨不好意思起来。我看在眼里,顿生好感,为着老板的一份善意。
仲夏时节,他得知我要囤山药时直接说:“如果家里有,就不要多买了。山药夏天不好保存,容易坏。”这样的叮咛,让我觉得他像极了处处为我操心的父辈。买他菜次数多了,我们也渐渐熟络起来,他帮我挑选成色好的老姜,告诉我各个季节上市的芋艿口感的区别,跟我说山药比较实用的保存方法。
久违的乡下邻里般的交谈,让我感受到了菜市场里的烟火气,也拉近了我与这座城市的距离。
市场的蘑菇摊的老板是一对四十来岁的夫妻,男人相貌堂堂,衣着简单,站在菜档的后面总觉得他更像一位课堂的学者,散发着文人气质。
偶尔在午后去买菜,其他摊主都面露疲态,或是玩手机,或是坐着打盹儿,鲜有人会在意自己的形象。而蘑菇摊的老板却独独地站着,站成一道热情又儒雅的风景。每次去,他都会非常有礼貌地迎接我。
在他隔壁的干货老板是一位福建大姐,她经常教我一些煲汤的秘诀。知道我家有孩子,她都会根据我已买的菜品为我推荐合适的干货。
因为和几位老板有了类似乡邻般的相熟,渐渐地,去菜市场成为我生活中一种特殊的牵挂。隔几天不去,再去时总会被他们嘘寒问暖。而每当我挑好食材,离开市场的时候,也像拎着亲人的嘱托一样,心情愉悦地往家走去。
作家丁立梅曾在文中写道,“所有的相遇,都是隆重的。”因为买菜这件小事,我在菜市场里邂逅了平凡的美好。看似普通的经历,却饱含了四季的温度。在无数个日复一日的生命中,这份确幸和惊喜,都让我感到别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