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走路晃、表情僵硬……提起帕金森病,许多人会想到这些症状。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我国帕金森病患者约三百万人,每年新发二十万例以上。专家表示,患有帕金森病并不可怕,只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科学地治疗疾病,“帕友”的生活质量也可以相对提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学组发布的指南显示,帕金森病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又称为震颤麻痹,因脑部神经元变性引起。其典型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行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障碍等运动症状。除常见的运动症状外,帕金森病患者同时还会伴有焦虑、抑郁、嗅觉减退、感觉异常等非运动症状。
“由于帕金森病起病隐匿,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治疗时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学组副组长冯涛介绍,一些帕金森病人早期没有肢体颤抖的症状,仅表现为僵硬、动作慢等,这些患者往往几经辗转才能确诊,延误了治疗。
临床实践研究发现,症状的及时识别是提高帕金森病患者早期诊断的关键和基础。
“帕金森病患者可以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服药改善运动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冯涛表示,帕金森病疾病管理既要尽早干预,还应该把目光放长远,在发病初期就要考虑到疾病的长期管理,可依据个人情况,适当选择能减少或延迟运动并发症的药物。
科学的心理调节治疗要贯穿帕金森病患者诊治的全过程,需要医生、患者和家庭共同努力。专家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家属要特别留意患者的变化,要让患者保持放松乐观的心情,保持充足睡眠,多运动锻炼;让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一些爱好;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科学认识、积极治疗,可有效延缓帕金森病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让生命不再惧“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