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下花前,曾醉离歌宴,世事大梦一场,走遍人间,却依旧躬耕。问书生何辱何荣,一蓑烟雨任平生。补残词,漏残梦。
——题记
他,身如不系舟,不做世间闲客。他的身后,一串地名见证了他的旅程,一段身不由己的旅程。
不做世间闲客
他的第一站,是陕西凤翔。“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在凤翔,他小试身手,薄负盛名,意气风发,初生牛犊不怕虎,却惹上司不快:“我待苏洵如子,苏轼如孙,平素之所以不假辞色,是因他年少暴得大名,怕他满不自胜,故有意折损。”但年轻的诗人当时却并不理解背后的深意,有气必争,逞机巧,炫辩才,使看客酣畅淋漓,令亲友胆战心惊。
亲射虎,看苏郎
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密州大旱,苏轼率众前往附近的常山祈雨,祈雨得果后,再去祭谢,归程途中绕道黄茅冈习射会猎。围猎场内,呼鹰策马,箭镞纷飞,紧张而热烈。兴奋之余,他挥毫写下《记常山回小猎》:“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免苍鹰掠地飞。”《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自称“老夫”的苏轼其时才四十,或许隐含宦海浮沉身心疲惫之意吧。
江上哀筝遣谁听
熙宁四年,苏轼携家眷到杭州任通判。从此,这位潇洒多情的才子便与杭州的湖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初到杭州,苏轼便作诗“献媚”:“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苏轼的诗情,非杭州的画意不能尽其才;杭州的画意,非苏轼的诗情不能极其妙。苏东坡得杭州,如鱼得水,生活不再枯燥;杭州得苏东坡,如水得鱼,从此有了灵魂。此后的数年,苏轼一直沉溺于湖光山色,所谓一石一木都含情,一亭一寺皆成迹。漫不经心的足迹渐渐把苏东坡和杭州缠绕成一体。
身如不系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胸有大器之人,不会被小节放倒。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北归无望,又算得了什么呢?黄庭坚如是说:“计东坡之在天下,如太仓之一稊米。至于临大节而不可夺,则与天地相终始。”孔子亦云:“求仁而得仁,又何怨?”“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东坡同样是求仁得仁,孔子离不开鲁国,苏轼也离不开北方的那片土地。那里,没有奶和蜜,但承载着他终身的理想。
隆回县九龙学校 莫子腾
指导老师 周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