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纵深
3上一版  下一版4
 
垃圾分类,如何才能“拎得清”?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2019年7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垃圾分类,如何才能“拎得清”?

记者 袁光宇 实习生 董依然
工作人员在市区安装最新款分类垃圾箱。
 

7月10日,本轮特大洪水过境之后,市属三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力量对所有过水区域进行了清洗消毒。而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改善市容环境,近日,在北塔区资江北路和大祥区西湖南路等路段,又重新出现了一度因洪水中断的市城管局组织的更换街头分类垃圾箱工作人员的身影。烈日下,工作人员将因长时间使用而陈旧、破损的老式垃圾箱,更换成崭新的分类垃圾箱。

“新更换的分类垃圾箱呈不锈钢拉丝面原色,垃圾投放口是由不锈钢板材成型的,具备不伤手、防偷盗、便清洗、抗腐蚀等特点,还设有‘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两个主要投放口,并且标明了垃圾分类的投放示例;在箱身两个投放口之间,设置有电池回收处;在电池回收处上方,还设有灭烟处。”一名正在西湖桥北端桥下广场安装最新一批分类垃圾箱的工作人员对新垃圾箱赞不绝口。

面对大街小巷越来越多的分类垃圾箱,很多邵阳人想知道:垃圾分类,我们如何才能“拎得清”?

●垃圾强制分类成潮流

最近,上海、北京因为已经开展或即将开展垃圾强制分类而备受全国关注。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上海迈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7月2日,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城管委了解到,北京也将推动垃圾分类立法。

可靠消息证实,今年10月底前,作为全国46个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重点城市之一的长沙,也将实现垃圾分类全面覆盖到位。

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我国46个城市将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七嘴八舌说分类

国家排出的垃圾强制分类时间表显示,邵阳距离垃圾分类最多还有6年。那么,连垃圾分类意识都未曾全面普及的邵阳,将如何迎接这新一拨注定要来的城市革命?

为此,记者分别采访了大祥区、北塔区和双清区等地市民,想知道他们对于垃圾分类到底持什么看法?

大祥区长新街某粉面店的老板黄先生认为,垃圾分类会给市民的日常生活增加一定负担,而且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邵阳要在短期内实行垃圾分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同时,他认为如果真要在我市实施垃圾分类,首先应该从改变市民观念做起,在市民深入接受垃圾分类理念的基础上,再进行垃圾分类的现实推广和普及。

“现在,街头摆了那么多分类垃圾箱,在大庭广众之下,尚且很少有人将手中的垃圾进行分类投放,何谈市民的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和比较隐蔽的小区垃圾分类?”黄老板说。

家住大祥区城北路市公安局三号院的赵大爷和姚大爷十分关注时事,通过报纸了解到上海和北京等地区实施垃圾强制分类的相关消息,他们表示十分赞同和支持。但同时,他们也表达了对于在我市实施垃圾分类的担忧。他们认为,垃圾分类最重要的是引导市民养成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的习惯,而不能靠政府强制性要求和推动。而家住双清区宝庆东路的退休教师杨胜则认为,2013年我市成功限摩限电的经验告诉大家,大张旗鼓的舆论宣传和雷厉风行的政府推动,是在我市成功开展垃圾分类的两项根本保证。

家住在北塔区的朱同学即将成为大学新生,对于垃圾分类,他坦陈:“我其实不太懂垃圾怎么分类,但是我认为垃圾分类的初衷肯定是好的。”他个人认为,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垃圾分类操作流程,是尝试开展垃圾分类的两个关键。

家在大祥区百春园附近的赵同学即将就读高二,她表示,在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后,她懂得把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同时,她指出,为了迎接6年以后就要到来的垃圾分类时代,我市目前就要竭尽所能全面培养市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和习惯。“但目前我市一些分类垃圾箱标识模糊,给市民带来想分也没法分的困惑;另外,很多小巷里根本没有分类垃圾箱,使用的还是那种又高又大的绿色垃圾桶,更不利于引导和锻炼市民。”赵同学表示。

赵同学10岁的妹妹目前就读于百春园小学,她说:“我自己不会主动去进行垃圾分类,也不知道什么垃圾应该分成一类,因为家里所有的垃圾,都是由爸爸妈妈进行处理。”小妹妹的一番话,让人感觉到邵阳开展垃圾分类的任重道远。

●造福百姓的垃圾分类

7月16日傍晚,大祥区西湖南路,62岁的环卫工人刘平福埋头弓腰,像老牛一样拉着垃圾车缓缓向前挪行。

刘平福每天凌晨4时就要起床,在西湖南路一带开始一天的忙碌工作。见记者盯着他戴着蓝白色手套的左手,他解释道:“这是上个月清理垃圾的时候,被玻璃割伤的,到现在伤口还没有完全痊愈,还必须戴着手套工作。”临近垃圾中转站时有一个上坡,刘平福拉得非常吃力。他说:“一车垃圾有几百公斤,我每天要拉6车,早中晚各2车。”到达垃圾中转站,两名环卫工人正在排队等着前面的垃圾车将垃圾倒进中转站里。“原邵阳师范垃圾中转站一天需要转运生活垃圾12吨至14吨,垃圾转运车每天要分三次才能将这些垃圾全部运走。”刘平福介绍道。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已从1979年的每年2508万吨增长至2018年的每年2.26亿吨左右,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科普资料显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减少占地,除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的垃圾数量可达60%以上;垃圾分类更能减少环境污染;垃圾分类还能变废为宝,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

2018年9月5日,市政府印发了《邵阳市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中第二十二条的主要内容为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置,要求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建设覆盖城乡的垃圾收运体系和垃圾分类收集系统。

2019年5月8日,在全市生态、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暨城市管理工作会议上,我市再次提出,要扎实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安全供水、气化邵阳、污水治理、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整治、智慧建设增效等六大工程,其中重点提到了要加强系统联治、加快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市人大代表朱俞蓁曾提出一份关于实行垃圾分类处理的建议:一是建立垃圾分类处理制度;二是打好垃圾分类处理的公众意识基础;三是改造或增设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四是在社区建立规范的回收站;五是大力扶持垃圾分类处理链条产业。

市政协委员袁辉表示:“相信6年以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市能够顺利建立起垃圾分类处理制度,进一步推进我市美好家园建设。”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晚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