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刊商业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于定增:“走到哪里就要带富哪里”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2019年1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于定增:“走到哪里就要带富哪里”

记者 袁光宇 通讯员 刘东平
于定增在收集农村实用科技资料。
于定增在指导贫困村民养蜂。
 

1月23日,农历腊月十八,来自绥宁县乐安铺苗族侗族乡天堂村的脱贫户杨光松闯进该县县城长铺镇政府大院一间副镇长办公室里,执意要将自己喂养的两条稻田鱼送给“于教授”。再三推辞不掉,“于教授”只得用合适的方式给对方以回赠。

没想到的是,脱贫户杨光松的这一“闹腾”,竟让长铺镇副镇长于定增“走到哪里就要带富哪里”的事迹逐渐浮出水面。

天堂村里传授稻田养鱼

2018年,天堂村3组的残疾贫困户杨光松依靠4.8亩稻田进行养鱼,获利8万多元,一举脱贫。说起自己的脱贫史,杨光松毫不含糊地说:“一要感谢扶贫工作队给我提供资金,二要感谢于教授给我提供技术。”

杨光松4岁时被大火烧伤,致使右手截肢,右脚掌和脸部严重变形,被评定为肢体三级残疾。因脸部严重烧伤,形象不佳,杨光松多次外出务工受挫,一度心灰意冷、丧失斗志;再加上妻子也是因儿时意外事故导致左脚截肢,同样为肢体三级残疾,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夫妇俩还要养育一对儿女,家庭经济十分拮据。

2018年4月,驻天堂村的第一个精准扶贫工作队——绥宁县科协扶贫工作队来到该村,鼓起了杨光松一家战胜贫困的信心。有什么“短、平、快”项目可以让杨光松这样的家庭迅速走出贫困呢?与扶贫工作队一同来到天堂村的县科协编外专家、长铺镇副镇长于定增一锤定音:稻田养鱼!

通过于定增精心配比,2018年5月初,1500条草鱼苗、500条鲤鱼苗、300条鳊鱼苗、100条鳙鱼苗投入杨光松的4.8亩连片稻田中。放下鱼苗的当天晚上,天堂村乍暖还寒,于定增专程从县城来到杨光松家里,围着火炉跟杨光松谈了整整一夜的稻田养鱼技术。

“如果哪天我不打电话问他稻田养鱼的问题,每到晚上,于教授就会打电话过来询问我养鱼的情况。”杨光松介绍。

秋季,稻子收割后,稻田养鱼进入最关键的育肥期。2018年9月19日,于定增又专程来到天堂村向杨光松等人面对面传授稻田养鱼育肥技术。看见杨光松严格按照自己布置的规程育肥,于定增拍着他的肩膀说:“老兄,今年脱不了贫你找我!”

2018年12月24日,正逢乐安铺集日,杨光松按照于定增的吩咐适时“干塘”,2500多公斤高档稻田鱼卖了83000多元。

“您说,我能不感谢您吗?明年我还要养鱼,你还要帮我,我还要来给您送鱼,你还得乖乖地收下!”给于定增送鱼的当日,杨光松面对于定增的推辞,连珠炮似地“轰”。

走到一处带富一处

于定增1997年出生在长铺子苗族侗族乡大碑村。1997年9月,湖南农业大学水产教育专业毕业的于定增回到绥宁鹅公岭侗族苗族乡中学担任老师。在三尺讲台报效家乡之余,他常常想起大学时一位恩师对他说过的话:“将来,你走到哪里,就要用你的知识带富哪里!”

当时,正直鹅公岭刚刚兴起辣椒产业,村民对种植辣椒的技术如饥似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于定增这名当时当地唯一科班出身的“农业专家”总是工作日在学校上课,周末即到田间地头指导百姓栽种优质高产辣椒,甚至晚上也到村里组织村民开展辣椒栽种技术培训。在于定增的指导下,鹅公岭成为当时湘黔边界最大的辣椒生产基地。

那时,鹅公岭刘家村一名年轻村民拥有初中文化,却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于定增得知情况后,以老师的身份主动上门开导他,并引导他成规模种植辣椒。20多年来,这名年轻人一直保持鹅公岭辣椒最大种植户的地位,并成为大家公认的辣椒种植专家。

绥宁东山侗族乡的葡萄闻名遐迩,很少有人知道,东山葡萄竟也凝聚着于定增的大量心血。2005年,于定增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并被分到东山侗族乡担任分管农业的副乡长。这一回,于定增如鱼得水,如龙入海,在乡党委、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他积极培育和大力推广“猪—沼—果”葡萄立体种养模式,先后举行葡萄种植技术培训180余场次,培训农民2700余人次,期间,三十出头的于定增累得秃了顶,也于200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年磨一剑”,到2014年于定增调离东山的时候,该乡葡萄种植面积突破2000亩,葡萄种植户突破200户,葡萄产值突破1亿元,涌现了龙景辉、杨进军等优质葡萄种植大户。现在,每年东山举行葡萄节,当地干部群众总是不忘邀请于定增前往参加。

2014年5月,于定增调任长铺子苗族侗族乡任副乡长,当时,正值该乡杨梅树面临老化和退化的关键时期,于定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常采取“5+2”“白+黑”的方式下到杨梅种植户家中传授嫁接改良技术,并通过将杨梅基地向更高海拔迁移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杨梅的品质。经过四年多“卧薪尝胆”般的改良,如今绥宁杨梅又有了与靖州木洞杨梅竞争的优势。

进城难忘乡村百姓

2016年4月,于定增调任绥宁县城长铺镇担任副镇长。虽然进了城,但于定增念念不忘“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乡村百姓。他主动要求加入绥宁县科协编外科普工作者队伍,随时准备听从乡村百姓的召唤。

随着时代的进步,于定增发现自己原来掌握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技术需求。于是,他每天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第7套节目的《每日农经》,还自费订阅大量科技报刊,从上面学习现代农业实用种养技术。近年来,在于定增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仅临近县城的长铺子苗族侗族乡,便涌现出了维多利亚红提种植大户朱宁英、高山杨梅种植大户刘文忠、无公害蔬菜种植大户蒋太旺、生态养鱼大户李军、枇杷种植大户黄先保、药材种植大户苏友成、水蜜桃种植大户刘晓明、养鸡大户苏新军等。在给种养大户倾情服务的过程中,他也获得了“于教授”的美誉。

在紧张的城市工作之余,于定增特别注重给贫困村民提供技术帮助。除了天堂村的杨光松成为于定增的固定帮扶户外,长铺子苗族侗族乡游家湾村的两户贫困户目前也进入了他的常帮常助视野。就在最近,他引导这两户贫困户一户学习养蜂,一户承包他人的杨梅园。

“我完全有信心在一两年内,让这些贫困户朋友彻底摆脱贫困!”于定增满有把握地说。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晚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