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不少年轻的爸妈因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庭,让孩子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然而,由于隔代的溺爱,导致孩子过于“自我中心”,并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陈女士是某房地产公司的客服经理,这几天,她一直为一件事情苦恼:从5月19日开始,每次去幼儿园接3岁的儿子程程,老师总是会告状,称孩子在学校爱打小朋友。
23日下午,陈女士在幼儿园接孩子的时候,发现孩子的脸上多了一条血痕,便问老师怎么回事。老师说,程程和别的小朋友抢东西,抢着抢着两个孩子就打起来了,程程被小朋友抠了一下,他也将别的小朋友抠了两下。
陈女士将儿子接回家以后,便拿着小木棍准备“教训”一番儿子,没想到程程看到妈妈拿起小木棍,不仅不害怕,反而将肩膀耸起,嘟着嘴巴说“哼,我生气了!”转身到处找奶奶,在没有找到奶奶后,便独自跑进房间里,爬到床上就躺下。
这一系列的动作让陈女士愣住了。程程一直都很乖,但自己平时忙于工作很少照顾孩子,程程这两年都是交给奶奶在带,没想到居然形成了这种脾气。
反省过后,陈女士走进房间,看着儿子躺在床上的孤独样,心里的内疚更加深了。想着肯定是平时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太少,让孩子缺少了母亲的陪伴,她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多陪陪孩子。
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保健康复科主任谢剑平表示,孩子的性格、行为都是由环境来塑造的。现在像陈女士这样因为工作繁忙将孩子交给老人照顾的人很多,大多数爷爷奶奶对于孙辈只有宠爱,没有父母那般严厉,孩子在爷爷奶奶面前也就会变得放肆。因为孩子们心里知道爷爷奶奶疼爱自己、不会打骂自己,久而久之,“有恃无恐”的孩子就会形成任性刁蛮的性格。
谢剑平说,很多人都认为孩子的性格、行为是遗传的,其实不是,遗传的因素不大,行为是受外因影响的,孩子看着家长在做什么,就会有样学样。其实孩子和家长之间是一个互动的相互作用,比如说在一个学习氛围很好的家庭中,家长每天回家都看书学习,孩子也会很快就融入到这种氛围中去。
谢剑平提醒,在孩子三岁以内,家长就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想要培养出一名身心健康的孩子,家长就一定要率先做好表率和榜样,当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偶像”。比如说陈女士,在发现儿子程程的问题以后,作为妈妈,没有一味地生气、去指责孩子,而是冷静反省,分析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接下来她应该做的,就是多花些时间和心思在孩子身上,然后通过生活中的各种小细节去影响孩子,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