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8

一纸建议的牵挂

邵阳日报记者 刘小幸

◀中国人寿邵阳分公司改造项目已完成。

刘小幸 摄

“哗哗——”11月15日,市区万基银座小区居民李小梅拧开家中水龙头,看着哗哗流淌的自来水,满脸笑意。“二次供水改造后,水流又大又稳,水质也明显变好。”作为邵阳市首批二次供水改造项目的受益者,她欣喜地告诉记者,过去因为水压不稳,不仅洗澡困难,做饭和清洁也不便,而供水问题的解决大大提升了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这汩汩清泉的背后,是市人大常委会从一纸代表建议出发,三年如一日对城区二次供水改造的执着监督与精准推动。

一份建议

“一到早晚用水高峰就停水,洗澡、做饭都得掐着时间点来。”2022年,市人大代表黄进念在资新社区等老旧小区走访时,居民们对用水难题的抱怨不绝于耳。

作为城区老旧小区集中区域,这些居民区的二次供水设施大多已使用多年,老化锈蚀严重,不仅导致水压不稳、故障频发,更暗藏水质安全隐患,成为困扰数万群众的“心头病”。

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代表履职的方向。当年市人代会上,黄进念联合多名市人大代表,共同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二次供水管理的建议》,将这份承载着居民期盼的民生诉求,正式摆上议事日程。

这份精准直击痛点的建议,很快被邵阳市人大常委会列为2023年度重点督办建议,一场靶向施策的“水忧”治理行动就此启动。

三年监督

代表呼声即监督方向。2023年起,市人大常委会将二次供水建设管理纳入重点监督事项,开启了为期三年的跟踪监督,以持续发力的韧劲推动问题解决。

为摸清底数、精准施策,市人大环资委组建专项调研组,由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深入汽制二村、中国人寿邵阳分公司宿舍、宝庆明珠小区等多个点位,与居民、物业、供水企业面对面座谈交流。经过全面排查,调研组精准掌握了核心数据:邵阳城区二次供水总用户达12万户,覆盖用水人口超35万人,普遍存在设施建设标准低、管理主体分散、运维保障不足等突出问题。

问题找准了,整改按下“加速键”。在人大的监督推动下,邵阳城区二次供水改造系统性铺开:制度层面,《邵阳市城市二次供水管理办法》正式出台,明确“统建统管”模式,要求新建项目二次供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从源头筑牢保障;技术层面,市自来水公司搭建二次供水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泵房“实时监控、智能调度、快速响应”。今年4月,万基银座泵房突发水浸事件,平台第一时间预警,专业应急队伍8小时内完成抢修恢复供水,让居民直呼“安心又靠谱”。

数据见证成效:2024年,“解决2万户6万人二次供水问题”的民生实事圆满收官;2025年,“惠及8500户25000人”的新目标稳步推进。截至10月底,汽制一村、东山寺等9处泵房标准化改造顺利完工,7385户居民用水难题得到解决,累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86.88%,越来越多的家庭告别“用水愁”,迎来“稳稳的幸福水”。

持续发声

“水压稳了、水质清了,再也不用为用水发愁了!”这是二次供水改造后,居民最真切的共同反馈。但人大监督的脚步并未停歇,而是向着更深层次的堵点难点持续发力。

10月底召开的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针对二次供水改造中的资金保障、长效管理等关键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们精准发声、靶向施策:推动建立工程进度与资金拨付联动机制,确保无物业小区改造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督促相关部门加快出台《邵阳市城市二次供水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验收标准、运维责任、收费机制等操作规范;要求街道社区深入小区宣传政策,争取群众理解支持,为改造工作奠定基础……每一项建议都直击痛点,凝聚起多方共治的强大合力。

“从代表提出建议,到人大持续监督,再到政府高效落实,我们盯的是‘水龙头’,暖的是‘百姓心’。”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监督为抓手,紧盯年度改造任务落地见效,推动二次供水改造从“解决问题”向“长效提质”转变,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人大监督的民生温度与城市发展的民生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