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发生在广东清远清城区龙塘镇银龙社区迎咀水库的“放生猫”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上千只猫被从车上卸下后,惊慌失措地跳入水中、窜入树林,有的应激攀爬上树,有的在水中挣扎濒危。这场被放生者视为“善行”的举动,非但未能真正护佑生命,反而演变成一场“生死劫”。
放生,本是一种源于慈悲情怀的行为,其初衷在于爱护生命、护佑生灵。然而,当其脱离了尊重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约束,便会让善行异化为伤害。
此次事件中,放生者既没有考虑猫放生后的生存处境,也没有正视水库作为饮用水源的特殊属性。如果猫缺乏野外生存能力,将它们置于水库周边,无异于将其推向饥饿、疾病与死亡的边缘。即便少数幸存,也可能沦为流浪猫。
更值得深思的是,类似事件并非首次发生。为何在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公众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的今天,盲目放生仍屡禁不止?究其根源,一方面在于部分放生者对“善”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积功德”的朴素初心催生了放生时的盲目,忽视了放生行为背后的科学依据与生态责任;另一方面,监管的缺位与惩戒的乏力,也让此类行为难以从根本上杜绝。
破解盲目放生的困局,既需强化法治约束,也需加强公众教育。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放生行为的边界与规范,对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等地的违规放生行为依法严惩,从制度上筑牢生态保护的防线。同时,也应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公众树立科学放生理念,推动善意与责任同行。
慈悲为怀,从来不是一放了之的自我感动,而是对生命与自然的由衷敬畏。放生者若真心护生,不妨在科学放生之外,试着将善心转化为更可持续、更多元化的关爱行动,比如拒绝动物遗弃行为、参与流浪动物救助、投身公益环保事业等。相信,在理性与责任的指引下,善意定能结出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