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8

“只要心中有光,何惧前路黑暗!”

——盲人肖涛的二胡演奏之路

邵阳日报记者 袁进田 王朝帅 通讯员 杨贵新 陈善超

一曲《葬花吟》如泣如诉,在隆回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训练室内低回;转瞬间,《赛马》的旋律又奔涌而出,万马奔腾的气势扑面而来……11月13日上午,双目失明的二胡演奏者肖涛,面对粉丝们的随意“点菜”,“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赢得阵阵掌声。

两根琴弦,被他按出了血痕,也按出了通向世界的小径。

今年10月,全国关工委第二届青少年才艺比赛器乐赛场,这位从湖南隆回山区走出的“小阿炳”凭借激昂悠扬的《秦川谣》斩获特金奖。评委的点评意味深长:“演奏时,你是在用耳朵给音乐以灵魂。”

肖涛接过奖杯,脸上绽放出比星光更璀璨的笑容。这笑容背后,是20多年暗夜中摸索的漫长旅程。

弦音照进黑暗

1994年,肖涛出生在隆回县山界回族乡一个贫困的家庭。天生双目失明的他,自小便生活在无边的黑暗之中。“别的孩子能跑能跳,能看蓝天白云,他却连父母的模样都没见过。”父亲的回忆里浸满心疼。

命运的转机发生在8岁那年。父亲在田间劳作时哼唱的民间小调,配上手中自制二胡的简单旋律,让肖涛瞬间着了迷。“那声音像山涧的泉水,能钻进心里。”肖涛至今记得第一次听见二胡声时的悸动。

那缕“泉水”流进了他黑暗的世界,也照进了一束“光”。

没有乐谱、看不见琴弦,肖涛学习的难度远超常人。他只能趴在父亲身边,将耳朵贴在二胡上,一遍遍地听弦音的变化;用手摸着父亲的指尖感受按弦的力度,再凭着记忆反复练习。“几个音、一个把位,他能练上几百遍、几千遍,手指磨破了就缠上布条,血水渗进琴筒里也不喊停。”父亲的话语里满是骄傲,也带着不忍。

在这个阶段,音乐对肖涛而言是一种本能的选择——那是他黑暗世界里第一束不曾见过的“光”,一种他能够抓住的表达方式。他通过琴弦与外部世界建立了最初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视觉的,而是触觉和听觉的,是纯粹而直接的感受与表达。

琴弦上的朝圣路

2010年,16岁的肖涛为贴补家用,到邵阳一家盲人按摩店打工。命运的转折在又一次偶然中降临——休息时他拉奏的二胡声,吸引了邵阳学院两位老师的注意。

“一个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孩子,能把《二泉映月》拉得如此有韵味,是个难得的好苗子。”两位老师当即决定免费教肖涛专业的二胡技巧。

从此,肖涛的生活中多了“往返于按摩店与学校”的奔波——白天在按摩店工作,晚上便拄着盲杖坐公交去上课,回到住处还要练琴到深夜。

“他记谱的速度比常人快3倍,别人需要看谱练习的曲子,他听两遍就能背下来,再通过老师的口述调整指法,进步快得惊人。”邵阳学院的刘老师回忆道。

2014年,当他在按摩店工作间隙坚持练琴时,或许不曾想过,这段最为艰难的岁月,恰恰是他艺术生涯的蓄力期。在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肖涛开始在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一次次获奖让他更加坚定了“以琴为路”的信念。

2022年,肖涛的逐梦之路迎来了新的助力。隆回县二胡学会的邓建中老师和隆回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贺云刚主任偶然听闻他的事迹后,主动联系上他。

“肖涛的琴声里有生命力,我们不能让这么好的天赋被埋没。”贺云刚说。他们为肖涛提供了更专业的指导,也积极为他争取参赛机会。

专业的指导让肖涛意识到,技巧的完美固然重要,但比技巧更难的是对音乐的理解与表达。老师们发现他长弓容易断,快弓颗粒性不强,这些技术问题可以通过针对性训练解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引导这个年轻人理解:音乐不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情感的容器。

为积累舞台经验,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与县残联联合举办了20场民族乐器文艺演出,每场都安排肖涛上场。演出前指导,演出后提建议,这个过程让他逐渐找到了舞台感。

在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推介下,肖涛首次参加非残疾人赛事——邵阳市首届民族器乐大赛,便凭借一曲《红军哥哥回来了》技惊四座,一举夺得金奖。这次获奖,让肖涛打破了“残疾人只能参加残疾人赛事”的局限。

多年的历练终于厚积薄发,2024年成为肖涛的“黄金年”。当年7月,他在湖南省第八届“洞庭杯”民族器乐大赛中,与全省数百名选手同台竞技,以精准的弓法、饱满的情感摘得金奖;当年10月,他参加全国关工委主办的首届青少年才艺比赛,凭借《秦川谣》的深情演奏,斩获特金奖。

从按摩店到全国舞台,这条路肖涛走了10余年。每一步都是未知,每一步都靠琴弦引领。

让世界听见黑暗中的光

如今的肖涛,不仅二胡技艺日益精湛,还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开始学习葫芦丝演奏,尝试在民族器乐的世界里探索更多可能。

“我看不见世界,但我能用音乐让世界看见我。”肖涛说。未来他希望能开设公益课堂,教更多残疾人学习乐器,让更多身处困境的人,能通过音乐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

从被声音拯救,到用声音温暖他人,肖涛完成了一种生命价值的循环。肖涛的经历表明,民乐不只是舞台上的表演,更有可能是无数普通人赖以支撑的精神支柱。他的二胡既是乐器,也是他与命运对话的媒介。

从隆回山区的贫困少年,到两次站上全国领奖台的“小阿炳”,肖涛用二胡拉出了对抗命运的勇气,也拉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只要心中有光,何惧前路黑暗!”肖涛说。

那双看不见光明的眼睛,反而让他更清晰地“看见”了音乐的本质。而他的音乐,也让更多明眼人看见了那些平时容易忽视的东西——关于坚持,关于梦想,关于生命本身的光亮。

在肖涛的计划中,公益音乐课堂将是他的下一段旅程。他要把曾经接收到的光,反射给更多有需要的人。这或许就是艺术最本质的意义——它不能消除黑暗,却能在黑暗中点燃一盏灯,让处于黑暗中的人知道,自己并非独自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