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儿子出生,我既欢喜又忐忑不安。因为自己很平庸,就对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将来比我有出息。于是,给他取了一个寓意深远的名字——管用。
儿子17个月大时,才开口第一次叫“爸爸”。这一声迟来的惊喜,让我开心得跳起来,一边连声应道,一边抱着他不停地亲。
去年9月,儿子开始读小学一年级。一下课,他就溜进我办公室,黏在我身旁。几天后,班主任邓老师说:“一个星期过去了,我还没听到管用喊我一声老师……”儿子刚来到一个新的校园,一切都不熟悉不适应。我认为以后他会慢慢向好的,就任其自然生长。
一个月后,儿子开始学拼音。辅导他学习可谓“鸡飞狗跳”,常常伤了父子和气。
儿子讨厌我随机指某个声母或韵母,让他快速回答,他只会小声地从头开始念。我想,应该是读得少的缘故,只得强化训练。我带读了几个轮回,又来随机指读。他还是得犹豫好久,最后依赖我的脸色来确定对错。我开始有些忧心。后来邓老师布置拼读训练。儿子无法准确拼读,发成各种奇怪的读音,这让我着急抓狂,崩溃到无语。
有一天,我带儿子去医院做儿童发育情况筛查,才知道儿子有轻度的语言障碍。这个“晴天霹雳”一时让我难以接受。想起平日里对儿子的种种行为,我深感自责和悔恨。之前,我每次责骂他以后,儿子的表现并没有好转,反而更糟糕,甚至开始畏惧我。真的无法想象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这个“糊涂爸爸”会给儿子一生带来多大的影响。
还好一切都还来得及。医生说,早期干预至关重要。随后,我送儿子去了语音康复中心。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三个月训练,儿子终于纠正了部分发音,但依然有些咬字不清。语音老师说,他只是说话晚,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意识地训练,就能很好地掌握说话技巧。
为了儿子能说好话,能用动听的语言描述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我给他报了播音主持培训班。我改变了过去生硬的说教,不焦虑、不内耗,常常鼓励他:“用儿,你可以慢慢地来……”当他终于拼读正确,我毫不吝啬地夸奖:“用儿,你的声音真好听,你读得真好……”
为了丰富他的生活和阅历,我拿出征订的《邵阳日报》,给他朗读“菁菁校园”栏目里的小记者习作。有时候是我读他听,有时候是我们一人读一段。我想通过朗读,让儿子慢慢爱上阅读。
尽管儿子的成绩排在班级末尾,但我惊喜地看到他一点点的变化和进步:放学回来,他会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会主动和我聊起学校里的趣事;周末的早晨,他会喊我去公园里跑步,呼吸新鲜空气,观赏美丽的风景……
今年9月份开学,我让儿子留了级。新学期伊始,儿子成了第一批少先队员,当起了班级“小老师”。班主任彭老师高兴地告诉我:“管用什么都知道!拼音是孩子识字的‘拐杖’,可他已经能‘奔跑’啦!”我欣慰地一笑。
现在,为了儿子能写好汉字,我还买了一本跟教材配套的字帖,教儿子一起练“我、是、中、国、人”,写“天、地、人”。
在10月1日举行的“庆国庆·迎中秋”播音主持汇报表演中,儿子攥着话筒,独自站在舞台中央,一字一句抑扬顿挫地朗诵了《一颗小种子》:“我是一颗小种子,睡在大地里,大自然是我的家。春风吹吹我,春雨抱抱我,太阳公公叫醒我。大自然给我阳光、空气和水,让我生根、发芽,让我长叶、开花。”
朗诵完,台下掌声响起。我的眼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表现怎样,可以折射出父母的教育是怎样的。没有一朵花,一开始就是一朵花。对于孩子的教育,需要我们用心陪伴,用爱浇灌。
(管叶平,任职于武冈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