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6

岁月回眸

杏子树下

袁卫东

杏子树下,是个地名,是个叫了上千年的地名,位于隆回县高平镇中黄信村。这个地名的由来,原因无他,是这里确实有棵杏子树。

这个地名像一枚烙印,深深刻在游子的心上。我大姑九十二岁高龄时,嫁到贵阳已七十多年,说起老家,浑浊的眼睛还会发亮:“咱高平杏子树下的……”

所谓杏子树,是高平人对那棵千年银杏树的称谓。

这棵银杏树长在外婆家的小溪边,树干要五六个大人张开手臂才能围住。树皮是深褐色的,沟壑纵横,像老祖父手背上根根隆起的青筋。春天,她悄悄冒出嫩芽,那芽尖上的绿,淡得像清晨的雾。夏天,她撑开一伞浓荫。我们就在树下听蝉鸣、捉迷藏,看阳光从叶缝里漏下来,碎成满地金黄。

最忘不了的是秋天,整棵树披上一身金甲,风一过,叶子簌簌地落,像一场美丽的黄金雨。我和表弟表妹拿着竹筐捡白果。外婆说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零嘴”。捡累了,就躺在厚厚的落叶上,透过叶隙看天空。那种感觉,就像躺在祖先的怀抱里,温暖又踏实。

听老辈人说,这棵树是古高平袁氏始祖袁光三郎栽种的。宋开宝三年(970),袁光三郎偕弟光五郎、子发顺,奉诏从宁乡徙居高平。他们走了多少路,翻了多少山,没有人知道。弟弟光五郎在挨近镇上、条件稍好的地方安了家。哥哥光三郎则带着全家来到远离城镇的高凤山脚下,砍伐茅草,平整土地,建造木屋。又在屋前屋后开垦水田,在小溪边亲手种下这棵银杏树。

在乡民的眼里,她早已成了先祖的化身。每到深秋,满树的金黄能把半个村子照亮。附近的老乡路过这里,总要抚摸一下她那苍老的树皮,围着她走几圈,或弯腰捡几片完整的叶子,拿回去放在堂屋的神龛上。我们这些上学的小孩也不甘落后,争抢着捡些形状好看的叶子,当作书签。

可惜,1991年农历九月的一个早晨,这棵屹立千年的树,还是倒了。那天,没有狂风,没有暴雨,只有淡淡的雾气笼罩着村庄。倒下的千年古树,静静地、直挺挺地横卧在小溪上,树根带着大块的泥土。闻讯赶来的村民,蹲在树旁,用手一遍遍抚摸着树干,眼泪滴在皴裂如鳞、粗粝如甲的树皮上。

后来,村民们商量了几天,决定把树干锯开,做成桥板,架在了村口的小溪上。锯树那天,方圆几里的人都来了。锯末飞扬,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树变成了桥。她还在承载着重量,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树是不在了,可每个从桥上走过的人,都还踩着她的影子。

如今,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闯荡。可只要提起“杏子树下”,他们的眼里便泛起激动的光芒,就像我远嫁多年的大姑。

只要还有人记得这地名,还讲起这故事,那千年的银杏,就在每个念着她的人心里,继续活着。

(袁卫东,隆回人,任职于邵阳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