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分钱硬币还薄的笔记本”对标的是硬币竖起来的高度;“多半袋面”中的“多半”是注册商标;“一品牛肉干”里放的是猪肉,因为“一品牛”是商标……近年来,一些企业玩的“文字游戏”,越来越受消费者诟病。
为什么有的企业热衷于玩文字游戏?一方面是有的企业试图通过“精准”的文字设计规避监管,他们游走在广告法边缘,企图以极具诱惑力的表述吸引眼球、收割流量;另一方面,则是有的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力疲软,试图用营销“巧术”赚一波快钱。更深层次看,则在于当前国内市场竞争中,“劣币驱逐良币”的戏码不时上演,部分企业正抛弃诚信经营“走捷径”。
其实,企业玩弄“文字游戏”,无异于作茧自缚。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当消费者意识到企业的营销不过是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时,品牌方付出的不仅是短期的经济效益损失,还有难以修复的长期信用创伤,同时还将面临监管部门的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2021年修正)》第二十八条规定:“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今年6月1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中国广告业发展指数报告(2025)》显示,2024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查办广告违法案件4.7万件,罚没的金额共计3.5亿元。
企业需要明白,品牌声誉是长期积累的成果,诚信与产品质量才是立足市场的根本。消费者买的是产品,不是“忽悠”;是品质,不是“套路”。针对此,企业应当更注重产品研发,并建立更严格的营销审核机制,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验证产品参数的真实性。消费者应警惕绝对化表述,遇到“最”“第一”等词语时应检索相关标注,尤其关注广告页面的角落、小字、星号注释,还可以将商家宣传的产品进行行业内对比。市场监管部门则要构建动态监管网络,加大对夸大、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度,可以定期公示一批典型代表,以正市场风气。
唯有让诚信者得利、投机者受惩,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文字游戏”的营销乱象,企业才能全身心投入技术发展,赢得市场,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