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持续深化、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年”全面落地之际,如何让体重管理既见“减重效果”,更固“健康之本”?近日,记者走进市中医医院,探访该院以中医协同为特色的体重管理体系,看其如何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理念,为市民提供全周期健康服务。
穴位埋线见实效
“埋线不仅帮我降低了尿酸,连多年的睡眠问题也改善了!”11月3日,在市中医医院针灸康复诊疗中心,患者周女士欣喜地说。当日,主任医师郭艳波为她进行了第三次穴位埋线治疗,从消毒、埋线到按压止血,操作娴熟流畅。
郭艳波介绍,不少患者埋线后状态焕然一新:“长期吸烟者面色从黯沉转为红润,很多女性反馈睡眠质量提升,月经周期也更规律。”她指出,穴位埋线不止辅助减重,对代谢性疾病和心脑血管慢性病也有温和调理作用。
作为开展十余年的特色疗法,穴位埋线核心优势在于“整体调理”。通过将可吸收蛋白线植入特定穴位,形成持续15日至30日的温和刺激,达到平衡阴阳、调理气血的效果。
今年该科室升级“三位一体”方案,新增银针刺激与中药贴敷,针对“脾虚湿盛”体质强化健脾祛湿功能。针对久坐导致气滞血虚的职场人群,科室固定基础穴位组,再根据个体差异灵活调整,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调理。
细节指导促长效
“早餐一个鸡蛋、一杯脱脂牛奶、一截玉米,水果可选圣女果……”10月31日,在市中医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医生苏志新正为肥胖患者讲解饮食计划。
作为体重管理“第一站”,门诊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精准评估肥胖类型。“减重要减脂肪,而非水分或肌肉,避免损害健康。”苏志新说。
结合中医九种体质辨识和现代营养学,门诊为痰湿、阳虚等体质患者开具个性化中药方剂,制定“低能量平衡膳食”计划,设计符合本地饮食习惯的便捷早餐。此外,还独创融合八段锦的“中医导引操”,全套仅需2分钟,适合利用碎片时间锻炼。
“我们建群随访,但目标是让患者养成自主健康习惯。”苏志新表示,未来将开发更多中药茶饮,加强科研,提升服务。
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健康”
该院打破科室壁垒,形成以针灸康复科、体重管理门诊为核心,与治未病中心等多学科协同的“大健康”模式。
“国家重视从根本上改变了市民健康观念。”郭艳波感慨,“过去觉得‘胖点没关系’,或靠极端节食求速效。现在越来越多人寻求科学、可持续的管理方式,关注点从‘降体重’转向睡眠、气色、精力等整体指标。”
候诊的张女士说:“同事调理后精气神大变样,我也被‘种草’。现在朋友聚会不再比谁瘦得快,而是交流谁睡眠更好、气色更红润。”
“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健康’,市民健康意识的转变也促使我们调整中药产品开发思路。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多科协作,优化服务流程,并计划开发更普惠的中药茶饮等产品,让中医‘治未病’的智慧更好地服务于百姓的日常健康生活。”该院党委书记尹青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