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8

“莫眼子”的连环妙招!

——刘玉松尝到了农文旅融合的甜头

邵阳日报记者 袁光宇 通讯员 黄通翔

“有了‘莫眼子’,不愁好日子。今年10月8日以来,我们县已经先后有9所中小学与我们签订了研学协议。”10月23日,霜降,绥宁县水口乡玉松家庭农场负责人刘玉松一边忙着给猕猴桃藤剪枝,一边满怀欣喜地说。

接 招

“莫眼子”本是一位清朝末年民国初期的传奇人物,据传本姓周,活跃在绥宁北片湘黔古道上,以机智幽默著称。如今,被绥宁群众称为“莫眼子”的汉子,名叫莫再安,绥宁县瓦屋塘镇岩湾村人,1970年出生,原湖南林校毕业后,在绥宁县多个乡镇辗转工作30余年,目前在瓦屋塘镇政府工作。他以见识广、脑子活、点子多闻名远近,曾参与开创绥宁县南竹产业综合发展“102家庭农场”,即夫妇二人承包100亩竹林每年创收10万元的经营模式,故同事和群众喜欢叫他“莫眼子”。家住水口乡茶山村的刘玉松,正是“102家庭农场”的首批受益者之一。

2024年秋,水口乡党委政府想把该乡培育2年多的茶山村高山猕猴桃产业基地交给刘玉松承包经营,刘玉松犹豫不定,便请莫再安帮忙拿主意。莫再安双眼一转:“接!”

“现在种猕猴桃的人这么多,乡里的猕猴桃基地面积有69亩、猕猴桃树多达7200多棵,这么大个摊子,你想害死我呀!”刘玉松一边与水口乡政府签订承包协议,一边埋怨“莫眼子”。

“有我老莫在,你怕啥?”莫再安信心满满。

谋 划

莫再安知道刘玉松的心病是怕猕猴桃种得出、卖不出。2025年初春,布谷鸟叫响第一声,围绕猕猴桃销售,莫再安开始了他一系列“神操作”。

他先是抓住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契机,通过新闻媒体、微信、抖音等渠道,加大对位于茶山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雪峰山会战纪念碑”及发生在茶山村雪峰山会战“茶山阻击战”的宣传。

“6月份开始,我们就陆续接到数十家单位要来茶山缅怀抗战先烈的联系消息,甚至接到当年指挥‘茶山阻击战’的将领后人的咨询电话。”刘玉松介绍。

与此同时,莫再安利用瓦屋塘镇和水口乡交界处的“两头田”,开始了他的第二拨“秘密行动”。

在瓦屋塘镇与水口乡交界处的分水岭上,有一丘神奇的水田,此田面积约0.07公顷,从南北各开一个田坝口:南边的水流向巫水,属沅江流域;北边的水流往蓼水,属资江流域,所以俗称“两头田”,现在是瓦屋塘镇水庙村11组村民杨廷良家的责任田。

莫再安带着刘玉松来到杨廷良家做客,一番寒暄,双方签订了一个合作协议:从当年起,刘玉松以每年2600元的价格,流转经营杨廷良的“两头田”;玉松家庭农场各个劳动场所需用工,刘玉松优先考虑杨廷良。

按照莫再安的交代,刘玉松在“两头田”里套养了不少“稻花鱼”和“稻花鳅”,在猕猴桃基地中套养了300羽鸭子。这些“藤下鸭”和“稻花鱼”“稻花鳅”在猕猴桃基地落果和次果的喂养下,全部长得格外肥美。

“茶山阻击战”的主战场原名“大坡山”,抗战胜利后,老百姓改称“大胜山”,刘玉松经营的“两头田”和猕猴桃基地,依次坐落在大胜山上。在猕猴桃悄然开花结果和“藤下鸭”“稻花鱼”“稻花鳅”悄然增肥之际,莫再安利用双休日,开始了他的“第三场备战”,即将刘玉松夫妇培训成了大胜山红色文化和“两头田”科普文化的“专业讲解员”,其中“如今在大胜山上,结出了象征着胜利的甜蜜果实——高山有机猕猴桃”和“‘两头田’水走南北,却见证了水口和瓦屋塘两个乡镇百姓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道路,共同实现乡村振兴的强烈愿望”等讲解词,费尽了他的心血。

“打下三个底子,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莫再安说。

收 获

秋天来了,大胜山的枫叶开始泛红,茶山村高山猕猴桃产业基地的猕猴桃果开始次第成熟。从8月中旬至9月初,在持续不断的宣传攻势吸引下,绥宁县和周边县域一批又一批游客慕名来到茶山,聆听抗战故事,瞻仰抗战遗迹,缅怀抗战先烈。临走之际,不少游客欣然来到猕猴桃基地,品尝和购买“胜利果实”。

“8月到9月,光前来瞻仰抗战先烈的游客,就买走了我们一半多猕猴桃。”刘玉松介绍。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碰上少见的炎热天气,而海拔800多米的茶山一带凉风习习。刘玉松将收割后的“两头田”灌满了水,来到这里的游客在领略该田“一田通两江”自然造化的同时,在田里开心捉鸭子捉鲫鱼捉泥鳅,最后还不忘带些高山猕猴桃回家。

“不但今年猕猴桃基地出产的猕猴桃卖得一干二净,还让我看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希望,更为我下一步开展家庭农场整合经营打开了思路,这个‘莫眼子’,真是‘智多星’!”刘玉松眉飞色舞地说。

“‘两头田’让我每年净得一笔现金不说,今年通过在玉松家庭农场做工,还挣了2万多元工资,开心!”今年61岁的杨廷良握着拳头说。

“像我这样给老百姓出谋划策的人,在我们绥宁党员干部中有成百上千。”有着26年党龄的莫再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