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邵阳,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外表如常,痛苦却深藏体内——有人面带微笑,颅内却经历着电击;有人看似平静地敲击键盘,背部却如针扎刀割。这些无法言说的疼痛,构成了他们每一天的日常。
“有时候,我真想把头撞向墙壁。”33岁的偏头痛患者李薇(化名)低声说道。
“我的身体每天都在哭泣,但没有人听得见。”29岁的纤维肌痛患者王晓雅(化名)苦笑。
“连刷牙都像受刑,我已经三年没出门散步了。”70岁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林建国(化名)叹息道。
10月16日至10月22日是“中国镇痛周”。在这个旨在提高公众对疼痛性疾病重视的特殊时期,记者走近这一群体,聆听他们被疼痛改变的人生。
无声的挣扎
被“正常”外表遮蔽的痛苦
9时的会议室,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李薇眼中却如利剑。作为企业部门主管,她正在主持晨会,额角的跳动却让她几乎听不清自己的声音。“就像有个小人在脑子里打鼓,”她在会议间隙躲进卫生间干呕,“这已经是本月第七次了。”
更让她难过的是周围的不解。“不就是头疼吗?忍忍就过去了。”同事的关心带着距离,丈夫的抱怨更让她心痛:“你这个月又请了三次假。”
曾经的舞蹈老师王晓雅,如今每一天都是从全身酸痛中醒来。“不是某个部位,而是全身都在疼,仿佛每个细胞都在哭泣。”如今,连弯腰系鞋带都需要莫大勇气。两年间,她的就诊记录塞满了多个科室的病历本,检查单攒了厚厚一叠,结果却总是“未见明显异常”。
“当所有检查都告诉你‘正常’时,你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疯了。”
同样被困住的还有林建国。他的生活半径从三年前开始急剧缩小——广场舞、棋牌室成为过去,如今连下楼倒垃圾都要犹豫半天。“就像电线漏电,突然给你一下,痛得整个人跳起来。”这位曾经的中学教师最常做的事,就是坐在窗前看着其他老人聊天:“不是不想去,是不敢去啊。”
疼痛的真相
从“忍痛”到“治痛”的认知转变
这些患者的困境并非个案。据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数据,我国慢性疼痛患者已超过3亿,且每年以2000万的速度增长。令人担忧的是,近半数患者未能接受规范治疗。
“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市中心医院疼痛科专家刘鲜艳强调。她每天接诊40余名患者,诊治范围涵盖神经病理性疼痛、混合型疼痛等多种类型。
“很多患者根本不知道应该去哪个科室。以前我接诊的患者中,50%都属于这种情况。随着认知度提升,现在这个比例已降至10%左右。”刘鲜艳指出。
面对症状各异的患者,疼痛科建立了系统化的诊疗路径。刘鲜艳介绍:“我们首先进行全面评估,判断是否具有手术指征。对多数慢性疼痛患者,我们更倾向于阶梯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这套方案包括药物控制症状、神经阻滞等微创介入技术精准处理疼痛源,同时结合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多维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我们的任务不仅是‘止痛’,更是‘治痛’,最终目标是帮助患者重返正常生活。”
希望之光
被看见的理解与专业支持
今年“中国镇痛周”以“关注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为主题。专家表示,提高对慢性疼痛的认知需要医疗机构和公众共同努力。
“认为疼痛忍忍就过去是个误区。持续疼痛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甚至影响心血管系统和免疫功能。”刘鲜艳提醒。
在城南公园,每周都有十多位慢性疼痛患者相聚,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分享抗痛经验。“在这里,我终于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你的痛苦被看见、被理解时,疼痛似乎也变得可以忍受一些了。”参与活动的李薇表示。
尽管我市多家医院已设立疼痛科,但专业医师仍十分紧缺,学科建设任重道远。刘鲜艳呼吁:“我们希望以‘中国镇痛周’为契机,让更多人了解慢性疼痛是需要治疗的疾病。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给予患者更多理解和支持,不要用‘矫情’‘想开点’这样的话语伤害他们。”
窗外,秋日阳光正好。在林建国的老伴鼓励下,这位老人决定试着下楼走一走。“虽然还是害怕,但我想试试。”他说,“毕竟,生活不该被疼痛完全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