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县的就业帮扶车间。 邵阳日报记者 申兴刚 摄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三农”工作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十四五”以来,邵阳市锚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在农业发展、脱贫巩固、产业培育、乡村建设等领域多点突破,不仅交出了一份数据亮眼、成效扎实的“三农”发展答卷,更让广袤乡村焕发勃勃生机,让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农业根基持续夯实,大市地位再巩固
作为农业大市,邵阳粮食、畜禽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居全省前列。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749.87万亩、产量337.67万吨,较2020年稳步增长,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二;生猪出栏665.7万头,存栏奶牛、奶山羊及鲜奶产量均列全省首位。
这些发展成果,在田间地头得到直观体现。9月秋收季,新邵县雀塘镇的田垄间,收割机往来穿梭,收割、脱粒、除杂一气呵成,合作社负责人盘算着双季稻的丰收账;武冈市邓元泰镇一季稻优质品种展示基地,20个一季稻优质品种列队“比拼”,这些品种平均亩产超600公斤,生动诠释了“藏粮于技”的实践威力。
脱贫成果稳中有进,民生保障更有力
10月10日,洞口县黄桥镇的洞口石捷包袋制造有限公司就业帮扶车间内,缝纫机“哒哒哒”的运转声、剪刀裁剪布料的“咔嚓”声不绝于耳。潮水村脱贫户龙纷燕戴着浅蓝色手套,在工位前熟练操作:“以前总愁家门口找不到活儿,想挣钱就得去外地,孩子老人都顾不上。现在帮扶车间开在家门口,既能在生产线上挣钱,中午还能回家给孩子做口热饭,每个月工资按时发,不比在外打工少!”
针对8个脱贫摘帽县、88.4万脱贫人口的规模,邵阳通过多元举措筑牢防返贫底线。“十四五”期间,累计识别监测对象3.02万户8.41万人,风险消除率76.74%;建成乡村车间1248家,吸纳5.19万人就业,其中脱贫人口1.32万人。此外,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99%,脱贫人口医保参保率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4.09%,241个集中安置点保障近9万搬迁群众,民生福祉持续升温。
乡村产业活力迸发,品牌效应显优势
“今年雨水足、光照好,果子高产,一准是个丰收年!”10月4日,洞口县花园镇鸬鹚村的蜜橘园内,果园负责人刘兴叶穿着沾有泥土的胶鞋,挑着筐子穿梭林间,遇到熟得正好的橘子,便用剪刀从果蒂处轻轻剪下,“经挑选后,品质好的橘子将成为‘邵阳红’的产品,价格能提高不少哩!”
同一时间段,在邵阳县2025年“迎中秋、庆国庆”中国农民丰收节暨“一村一品”集会上,商户带来的农产品、中药材、特色食品更是琳琅满目,颗粒饱满的干货、新鲜蔬果吸引市民驻足,“乡土之品”搭建起产销对接桥梁,尽显产业发展成果。
“十四五”期间,邵阳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推动乡村产业集群发展。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14家,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达516家,邵东市产业园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新打造“邵阳红”区域公用品牌,涵盖5大类227个优质农产品,吸引104家企业入驻。产业繁荣还带动乡村旅游与电商发展,全市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30家,2024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9.5亿元。
城乡融合加速推进,和美乡村展新颜
从基础设施到人居环境,邵阳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十四五”期间,全市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2195公里,乡镇通三级公路比例提升至86.9%;新改建农村卫生户厕10.89万户,普及率达97.35%,实现乡镇垃圾中转设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41.76%,省级、市级美丽乡村重点建设村总数分别达100个、299个。
环境改善的同时,城乡结构也在持续优化。2024年,全市新型城镇化率达55.1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9290元,较2020年增长517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998:1;城步、新宁等省际边界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实现“四个高于”目标,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如今的邵阳,农业根基更牢、农村环境更美、农民生活更富。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交汇点,邵阳将继续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