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2

实事暖意浓 民生福祉足

——邵阳市“十四五”民生工作答卷

邵阳日报记者 王秀丽 通讯员 杨昌泉 吴诗玟

邵阳县医疗保障服务经办窗口工作人员耐心为群众服务。

双清家苑小区戴建国老人到家门口的养老助餐点吃中饭。 王秀丽 摄

原市公路局家属区改造后,面貌焕然一新。 王秀丽 摄

武冈市妇联工作人员上门宣传“两癌”免费检查政策。

在邵阳学院七里坪校区举办的专场招聘会现场,毕业生们前来咨询岗位信息。 王秀丽 摄

绥宁县数据局工作人员上门推广“湘易办”便民服务小程序。

平坦的沥青路面、规整的停车位、雅致的凉亭和健身区……10月9日,走进位于双清区的原市公路局家属区,全新的面貌映入眼帘。

去年,借助老旧小区改造政策东风,该小区不仅完成了道路、管网、外墙等基础改造,还建起球场,并新增停车位35个、充电桩车位16个,同步配套智慧门禁、垃圾分类屋等设施。在“党建+”自治机制下,居民轮流对小区进行清扫保洁,实现长效管理。

“改造后小区真是大变样,老人家有地方休息,年轻人有场地打球,下楼就能遛娃。”小区里的一个长椅上,一位正坐着休息的居民感慨万千。

“十四五”以来,我市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工改造1974个城镇老旧小区,完成2400户城镇住宅小区居民“一户一表”改造接收;新增蓄水能力2777万立方米,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06万公顷;完成76个乡镇级、391个农村千人以上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2458公里、农村公路安防设施建设5765公里、普通国省道安防精细化提升539.9公里,“路畅人安+产业发展”照进现实……

一批批可观可感的民生项目,稳稳托举起百姓“看得见的幸福”。

加大稳就业力度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北塔区创新打造“随时服务”就业模式,在全区建成11家“就业超市”,构建起以区人才市场为核心、“互联网+就业”为支撑的“10分钟就业服务圈”,推动就业服务走向精准化、便民化。

北塔区新滩镇街道居民唐果此前一直为找不到合适的文职工作而焦虑。8月,她走进家门口的“就业超市”。工作人员为她精准匹配岗位并提供指导,助她很快成功入职一家企业担任行政文员。“以往找工作四处奔波,心里一直没个准头。这里不仅岗位选择丰富,服务还十分专业!”唐果欣喜地表示。

在邵东市,一项“以产业链孵化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的新模式正焕发勃勃生机。当地立足轻工产业集群优势,通过“嵌入式孵化+保姆式帮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免费场地、设备、供应链及专家陪跑服务,有效破解创业门槛高、资源少、经验不足等难题。

今年以来,邵东市已举办8期电商公益培训,孵化人才200余人,带动就业近360人。青年创客王敏玲日销售额从200元跃升至1.8万元;吴雅雯凭借视频流量破百万成功创立箱包公司,带动30人稳定就业。

“十四五”以来,我市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4.6648万人以上,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市持续提升就业政策体系的整体效能,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等政策,连续多年开展“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目前我市技能人才总量约16.79万人,高技能人才约2.07万人。

公共服务惠及全民

关键小事,关乎大民生。

尹先生是洞口县的一名出租车司机,此前,他每天都为找充电桩犯愁。有时为了充电要绕路好几公里,既浪费时间又增加成本。一个月下来,因充电不便导致订单减少,收入大打折扣。随着洞口县大力推进省市重点民生实事充电桩建设,如今县城洞口大道、沿江路、经开区、商贸城等多个区域都有了便捷的充电桩。

“现在充电太方便了。”尹先生坦言,“以前一天最多跑30单,现在能跑40单,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洞口县大力推进充电桩建设,是我市破解群众“关键小事”的缩影。截至今年6月底,我市已在多个区域建成并投用公共快(慢)充电桩、居民自用充电桩等各类便民充电桩27058个,有效缓解了新能源车主的“续航焦虑”。

充电安全同样牵动人心。在新宁县,20个老旧小区和公房宿舍新增了350个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充电端口。“以前大家从家中私拉电线充电,‘飞线’充电,既不安全也影响美观。”金石镇白公渡社区水头廉租房小区居民杨绍文说,“现在智能充电桩操作方便、价格实惠,扫码即充,安全又省心!”

作为新宁县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新宁三中“特立楼”去年9月完工并正式投入使用。“孩子们再也不用挤在狭小空间里上课了。”该校学生家长陈泽平望着崭新的教学楼,难掩喜悦之情。

五年来,我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2024年,我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超过99%。

“现在很多医保业务在村里就能办,有些需要到县里办理的,还可以请村医保专干帮忙代办,省心又省事!”邵阳县下花桥镇储英社区居民方慧敏的一番话,道出了医保服务下沉带来的暖心变化。

我市积极打造“湘易办+一件事一次办”,创新推出政务服务“走进最远那一户”活动,社保、医保服务下沉到村(社区),让群众足不出户办医保、社保,着力实现“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

“十四五”以来,我市持续深化医改,紧密型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全面推开;深入推动实施“温暖社保”三年行动,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截至目前,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含退休人员)共计522.5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1.8%;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09.58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民生实事,关键要办到群众心坎上。

新邵县酿溪镇新阳社区居民孟艳婷曾因育儿问题焦虑、亲子关系紧张。去年初,她通过县妇联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加入“向阳花”行动,接受专家一对一指导,并参加了“好父母政协委员工作室”的成长沙龙。半年后,孟艳婷的家庭教育能力显著提升,焦虑情绪缓解,亲子关系测评分数大幅提高。

“‘向阳花’就像及时雨。感谢政府搭建平台让我找到了方向!”孟艳婷由衷地说。

2024年以来,我市全面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向阳花”行动,累计开展线下指导活动1781场,线上线下服务家长100.05万人次。

“以前为办理残疾人证天天发愁,现在政府上门帮办,省心省力,日子更有盼头了!”绥宁县红岩镇的杨女士年事已高、腿脚不便,因居住偏远迟迟没有办理残疾人证。今年,该县“上门办”服务小组携带设备入户,现场完成鉴定、照相,并协助线上申请,快速为其办妥证件并同步申领残疾人两项补贴。今年来,该县已为182名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开展上门评残服务,组织250人集中换证,免费邮寄证件400份,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根本转变。

“如今政府的政策真是贴心!平日里我工作忙、生活琐事多,身体又没什么异样,压根也想不到要去做身体检查。”外出务工返乡的王女士在免费“两癌”筛查中,检出HPV16阳性,经确诊为宫颈CINI级病变。所幸发现及时,武冈市妇幼保健院为其制定治疗方案,不用进行化疗,不影响其生活与寿命。王女士不禁感慨:“幸亏有这次免费体检,要不然再拖个一年半载,或者等身体出现症状才去检查,治疗可就没这么轻松了,后果简直不敢想象。”

五年来,“两癌”筛查工作已惠及我市490625名妇女,这项民生实事为广大女性送上了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

温情守护“一老一小”

“老年助餐点对我们老人来说真的是太方便了。”新邵县民政局养老服务股股长孙叶林在酿溪镇栗山社区老年助餐点检查工作时,特困分散供养老人孙顺祥激动地拉住他的手说,“菜系搭配得很合理,口味也很不错,工作人员服务也很热情,让我这个独居老人按时按点吃上了一口热饭。”

作为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老年助餐服务被我市列为重点民生实事,从科学选点到营养配餐,从政府补助到服务优化,每一步都精心落实,致力于让每一位有需要的老年人都吃得暖心、放心。

“有生之年还能坐电梯、住高楼,真是没想到啊!”在洞口县社会福利院,特困老人尹显良高兴地述说着自己的心声。这座新投入使用的县级福利院,设置护理型床位122张,内设生活照料、文娱活动、医疗康复等多个功能区域,并实现无障碍设施全覆盖。该院采取“公建民营”模式,引入专业运营团队,重点为特困人员、失能低保老人及经济困难的空巢、残疾、高龄老人提供“医养结合”的精准服务。目前,该福利院入住老人71名,其中失能老人45名。

政策的温度,同样照亮了孩子们的童年。隆回县的瑶瑶(化名)在刚满1岁时被确诊为极重度神经性耳聋,这一噩耗一度让其整个家庭陷入阴霾。3岁那年,她等来了转机——通过县残联实施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她成功植入人工耳蜗,并进入隆回启智聋儿康复学校接受系统训练。

从对声音毫无反应,到第一次听见妈妈的呼唤蓦然回头,瑶瑶的改变让全家欣喜万分。如今,瑶瑶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阳光女孩,课堂上积极发言,生活中开朗自信。“是儿童康复救助政策给了孩子‘新声’,感谢党和政府!”瑶瑶母亲在今年全国助残日集中活动现场激动地说。

五年来,我市聚焦“一老一小”,托底“朝夕幸福”,新增护理型床位1768张,其中2025年新增护理型床位458张,累计为10635名经济困难老人进行家庭养老床位适老化改造;救助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9839人次,完成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7536户,其中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7300余户。

民生实事,更要接受人民监督。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民生实事观察员和“观察哨”制度,从社会各界选聘33名观察员,对民生实事项目进行“全流程”监督,把“群众盼”变成“政府干”。

市人社局负责人表示:“民之所望’即‘政之所向’。我们将继续用更有温度、有力度的举措,书写更有质感、更有分量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