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水桥下,每天清晨7时许,“秋月·老邵阳”餐馆门前总会准时排起长队。这不是寻常的食客等候,而是一场持续了两年多的爱心行动——餐馆每天都会为至少50名环卫工人,每人送上两个热腾腾的包子和一杯香醇的豆浆。寒来暑往,这份爱心从未间断,至今已累计为环卫工人送出超过10万个包子、5万杯豆浆。这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暖心场景,是我市文明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更是发展的软实力。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启动后,我市将其纳入“十四五”规划,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理念,在全市范围内掀起全域创建、全员创建、全面创建、全程创建的热潮,于今年5月成功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城市“颜值”与“气质”得到同步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厚重而持久的文明力量。
物质文明是城市发展的“筋骨”,直接影响着城市的“颜值”。一座城市的现代化水平,首先体现在基础设施、市容环境、功能布局等物质层面,这既是“行得畅、住得安”的民生基础,也是“看得美、过得舒”的品质保障。“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系统推进城市更新,统筹生产、生活、文化、生态布局,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市容环境,规范公共秩序管理,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品质提升。1000多个老旧小区实现美丽蝶变,邵阳火车站全新亮相,新增停车位超过5.9万个……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功能品质显著提升,为市民创造了更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精神文明是城市发展的“血脉”,深刻滋养着城市的“气质”。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林立的高楼、富足的物质,更在于它的人文底蕴和精神高度。“十四五”以来,我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传承历史文脉,播撒文明火种,弘扬时代新风,不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良好道德风尚形成。通过连续开展八届道德模范以及五届“双十最美”选树活动,我市从基层一线推选出先进典型人物1000余名;全市8190余个志愿服务组织,117.21万名注册志愿者活跃在城乡之间,让文明之花遍开邵阳大地,润泽千家万户。
精细治理是城市发展的关键,为城市成长注入持久活力。城市之美,源于建设,成于管理。城市管理应“像绣花一样精细”,唯有下足“绣花”功夫,才能有效管理好、运行好、维护好一座城市。“十四五”以来,我市将为民、利民、惠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城市治理方式,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在“精”上下功夫,在“细”中抓落实,全力推动城市“面子”“里子”俱进、“颜值”“气质”齐升。一方面,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推动管理、服务、资源下沉,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形成“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治理格局;另一方面,强化科技赋能,推动城市管理的数字化和智慧化建设,提升城市治理精准度。
城市的面貌,因文明而更美;文明的薪火,因奋斗而更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以文明为笔,以奋斗为墨,在城市发展的壮阔长卷上,续写文明的锦绣华章,奋力绘就更高水平、更富韵味、更具活力的城市发展新图景,为决战决胜“十四五”凝聚更加澎湃的文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