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6

◆樟树垅茶座

伯父帮我改对联

周后运

我虽然热爱传统文化,但在和伯父周玉清接触之前,始终未能真正窥见楹联创作的奥秘。或许因为我有“才名”,常有人邀请我为相关场所创作楹联。在和伯父接触之后,我逐渐认识到楹联这一文体的博大精深,之后便不敢随意题创楹联,以免贻笑大方。

后来,家乡好友创办了一所国医馆,电话再三邀请我为之中堂创作楹联。思虑再三,我还是写了两副。其一:“此地春风有本草;我心泉水咏医德。”其二:“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良药救万家。”楹联创作完成之后,我发给国医馆负责人。他们表示很满意,并托我找伯父题写。面对老友的热忱,为慎重起见,我还是表示要将两副联的内容再完善一下。

怀着忐忑的心情,我将其发给了伯父周玉清。伯父对的我热情给予了肯定,同时也表示楹联还有可以提升的地方,他会帮我斟酌一下。见伯父如此说,我心中安定了许多。

没过几天,我收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快递。打开一看,惊喜瞬间袭遍全身,是伯父改定之后亲自题写的楹联和书法。其一:“杏林春暖香本草;橘井泉流咏医风。”其二:“自有神农尝百草;长留良药救群生。”两副对联经伯父一改,可谓脱胎换骨。

第一副上联,杏林春暖香本草。杏林,此典故源自三国时期名医董奉。董奉治病从不收诊金,仅嘱痊愈者在山中种杏树,数年后便成林,后人便以杏林代指医者。杏林春暖,更成为医者仁心的代名词。春暖二字,既写春日杏林的暖意,更暗喻医者行医如春风拂过,能驱散病痛。“香本草”,本草是中药的代称,香字既状中药的天然气息,如薄荷、藿香之清,当归、陈皮之醇,更显中药取法自然、滋养生命的特质。无一字提医,却字字是医。

下联,橘井泉流咏医风。橘井同样是中医的经典符号,出自西汉苏耽的传说。苏耽成仙前,留橘树一株、水井一口,告知家人,患疾者取井水煎橘叶饮之即愈。后世遂以橘井代指中医的济世之能。泉流二字极妙:既写井水潺潺的实景,又暗喻中医医术如泉水般滋养不绝、普惠众人。“咏医风”则从具象转向抽象,所谓医风,是董奉种杏济世的淡泊,是苏耽留橘救民的无私,更是历代医者不为名利、只为救人的风骨。

上下两句可谓意境相融,上联春暖香飘是近景,写诊室之内、药架之间的温润;下联泉流咏风是远景,写医者精神如泉水绵延、如橘树长青。一近一远,一实一虚,共同勾勒出国医馆以仁心施药、以风骨传医的形象。

第二副上联,自有神农尝百草。传说神农氏亲尝百草,辨五谷、识药性,堪称中医的始祖。“自有”二字极有分量,既强调中医起源的悠久,更暗喻中医的生命力强大,这种亲辨药性、以药救人的智慧从未中断。国医馆以此开篇,既是彰显对中医本源的尊重,也是宣告守正传承的决心。

下联,长留良药救群生。“长留”二字与上联“自有”形成呼应,“自有”是源,“长留”是流,暗合中医薪火相传的脉络。“良药”是中医的果——是神农尝出的百草,是历代医者改良的方剂,是国医馆当下熬煮的汤剂。它不是抽象的医术,而是能实实在在缓解病痛的器物。“救群生”则是中医的终极使命。群生不是个体,而是天下百姓,这与中医治未病、济众生的整体观一脉相承。

两副对联,经过伯父一改,可谓点石成金。但是伯父将其写成书法时,还是特将我的名字署上。每每看到伯父改定的对联,我感到既是鞭策,也是鼓励。

(周后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