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6

“敲山震虎”的背后

刘 凯

那是一个寻常的下午,我猛然发现阳台上那盆最漂亮的三角梅摔坏了。问学生,才知道一清早就变成这样。

我连忙追问:“是谁打翻了花盆?”刺耳的吼声在教室里回荡。大家吓坏了,没有一个人承认。回到办公室,我越想越气。最后,我决定用“敲山震虎”的方式来解决。

下午自习课,我来到讲台上,沉下脸,语气异常严厉:“通过上午的调查,这个肇事者的情况我已经掌握。如果现在这个同学愿意站出来承认,我会宽容处理,否则……”我顿了顿,环视全班,接着说:“否则我会加倍惩罚整个班级!”教室里霎时死一般寂静,几十双眼睛低垂着,不敢与我对视。

全班学生都背负了压力,有孩子开始猜测同桌,有孩子紧张得手指不断摩擦书页,还有孩子甚至红了眼眶。“肇事”的学生始终不敢站出来,我每天都暴跳如雷。从此,教室里的气氛就大不一样了:原本活泼可爱的孩子们逐渐变得压抑,他们见到我总是怯怯的,不敢抬头,有的甚至老远见到我就绕道了。课堂上,学生连翻书都是小心翼翼的。

几天后,我从别班学生那里得知,那位真正的当事人已经连续几晚睡不好觉。他在心里把自己想象成“坏学生”,觉得老师肯定会抛弃自己。还有几个与此事毫无关系的学生,也因为那次“集体震慑”而心灵受挫。他们说:“老师不信任我们,哪怕我们没做错事。”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我的心里充满了懊悔。原本想用“敲山震虎”的方式,以为能“吓”出真相,维护纪律,维护自己的权威,没想到却给孩子们带来了如此沉重的心理负担。

现在想来,对待学生,“敲山震虎”真的不是好办法。“敲山”虽然“震”了“虎”,但还伤了其他学生,结果引起多数人的反感。“敲山震虎”,有时能把“虎”震出来,有时越震越不出来。这时,如急于捉“虎”,则可能造成“冤假错案”,使工作处于被动。

我国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过:“教育从来不是靠恐惧来维持的。表面上的震慑,或许能带来一时的安静,但它在孩子心里留下的阴影,却可能久久难以消散。”

从那以后,我提醒自己,要学会蹲下身子,听一听学生内心的声音。比起“敲山震虎”,更重要的是“润物无声”。

(刘凯,武冈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