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6

持续深化推进移风易俗

邵文萍

“讲排场,比阔气”的酒宴少了,勤俭节约的越来越多;厚养薄葬的多了,安全、文明、绿色祭扫的做法越来越受到推崇;“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渐渐成为风尚……近年来,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持续推进,我市各地的文明新风越来越浓,打造优美人居环境,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培育健康生活方式,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荀子·乐论》中写道:“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其中,移风指的是转变原有的风尚和习俗,易俗则是指革除陈规陋习,形成新的社会习俗。移风易俗表面上看,改变的是人们的行为习惯,但实质上改变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念。而价值观念是与各地的人文风情、经济水平、生产方式、消费习惯和邻里关系等密切相关。因此,移风易俗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推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引导。各地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利用文明实践大舞台、道德讲堂等向广大群众宣讲移风易俗相关内容,讲解社会上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浪费风气等陈规陋习现象的由来和危害,零距离普及节俭办理婚丧寿节事宜的相关法律知识,鼓励居民群众树立杜绝铺张浪费、厉行勤俭节约的思想观念,倡导红白喜事节俭办和反对婚丧大操大办等时代新风。要发动文明实践员主动担当“宣传员”“践行者”,深入村寨、小区、家庭,以摆事实、讲道理的通俗方式,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引导群众抵制封建迷信、婚丧陋习、铺张浪费等不良习气。要综合运用全媒体平台和社会宣传阵地,广泛宣传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和先进典型,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

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需要完善制度规范,强化约束。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红白事办理标准,明确彩礼上限、宴席规模等具体要求。要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形成制度约束。要指导群众做到红白喜事提前报备,实行红白事登记备案制度,引导群众争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践行者,促进乡村治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需要发挥榜样作用,强化引领。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移风易俗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头践行文明新风,节俭办理婚丧嫁娶事宜,切实提升移风易俗工作的感召力。要充分发挥“五老”等群体在治理高价彩礼、倡导移风易俗中的示范带动和教育监督作用,及时制止索要高价彩礼的行为。同时,要大力选树和宣传移风易俗先进典型,常态化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身边人带动身边人,让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氛围更加浓厚。

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需要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实效。要充分发挥村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利用“道德红黑榜”“评选文明户”“文明积分”等奖惩机制,以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群众在实践中破除老旧观念、提升认识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文明习俗。要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教育引导群众主动摒弃陈规陋习,倡导健康、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群众知晓度、参与度和践行移风易俗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广大家庭抵制高额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要加强文明校园创建,策划开展移风易俗未成年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时代新风。

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要坚持锲而不舍,强化常态长效。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深入推进。一方面,要将移风易俗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与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检查,防止陋习反弹回潮。同时,工作中要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绝不能搞一刀切式的“这不许”“那不许”,要让移风易俗工作更接地气、更得民心。要注重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充分尊重传统、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导群众逐步转变观念,持之以恒形成新的风俗。

移风易俗事关社会文明进步,事关人民群众福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是文明工程,减负工程,民心工程,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让我们持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新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良好风尚,让现代文明理念在邵阳大地深深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