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4

邵阳花鼓戏惠民演出

非遗魅力点亮市民假日生活

邵阳日报记者 易蓝 通讯员 曾玲珑

《梳妆》剧照。

舞台上,声情并茂的花鼓小戏唱段余韵悠长,灵动的身姿舞步行云流水,一招一式尽显演员深厚功底;舞台下,观众席间笑声连连、掌声雷动,戏迷们听得如痴如醉,沉浸在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中……9月19日至9月20日,由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精心打造的两场惠民演出,在贺绿汀大剧院温情开演。百余名市民循着熟悉的乡音走进剧场,在婉转唱腔与灵动表演里,感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邵阳花鼓戏的别样风采。

经典剧目轮番登场

传统与创新碰撞火花

此次演出精心遴选《梳妆》《打鸟》《提灯正传》《珍珠塔》《押解》等9部经典剧目,内容丰富多元:既有承载传统伦理、尽显古韵的古装大戏,也有贴近现代生活、充满烟火气的新编佳作,让传统艺术在守正创新中焕发蓬勃活力。

曾亮相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开幕式的《提灯正传》,此次再度登上舞台,依旧引爆全场。剧中对白鲜活俏皮,贴合当代生活语境;演员们以张力十足的肢体语言、灵动传神的表情,将出租屋里的误会纠葛铺展得淋漓尽致。剧终时,房东留下的那盏温暖明亮的灯,不仅照亮了舞台,更触动了观众心底的柔软,让不少人眼角泛起泪光。

乡村题材剧目《打鸟》同样圈粉无数。青年演员以生活化的演绎,生动还原打猎、求爱等乡村场景,将山村青年的憨直质朴与炽热热情勾勒得活灵活现;俏皮婉转的唱段、妙趣横生的互动,让剧场内的笑声此起彼伏,气氛热烈非凡。而在《蝴蝶梦・劈棺》中,演员们凭借扎实的唱功与层次丰富的情感表达,让观众在荒诞曲折的剧情里,读懂人性的复杂与深刻,演出落幕时,台下掌声久久不断,为演员们的精彩表现喝彩。

老少共赴非遗之约

跨代同享文化盛宴

“好久没在家门口看到这么地道的花鼓戏了。”68岁的戏迷王大爷难掩激动。这次演出,他特意带着孙女提前半小时来到剧场,抢占了靠前的位置。戏至动情处,王大爷一边跟着台上的唱腔轻轻哼和,一边熟练地举起手机,镜头紧紧追着演员翻飞的水袖、婉转的身段,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精彩瞬间。身旁的小孙女起初还揪着衣角,显得有些拘谨,可看着爷爷投入的模样,听着舞台上清脆婉转的唱段,也渐渐坐直了身子,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戏台,好奇地感受着传统戏曲的魅力。

演出期间,剧场内的景象格外动人:既有白发苍苍的老戏迷跟着节奏轻和,眼神里满是对经典的眷恋;也有年轻观众举起手机拍摄记录,不时与身旁人分享感受……不同年龄层的目光,都被这方戏台牢牢吸引,在咿呀唱腔与丝竹管弦里,共同触摸着传统文化的温度,完成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化对话。

散场后,许多观众仍意犹未尽:有人围绕在舞台周边细细打量,回味演出中的精彩片段;有人主动与身旁素不相识的戏迷攀谈,分享观戏感受。“这种惠民演出太有意义了,既丰富了我们的周末生活,又让孩子近距离接触了传统文化。”市民刘女士的话,道出了众多观众的心声。

传承与创新并举

让非遗在新时代“活”起来

“我们始终想着把接地气、暖民心的经典剧目送到老百姓跟前,用传统文化给假日添点‘韵味’,这是我们非遗传承者的本分与责任。”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演出不只是一场单纯的文化惠民活动,更是让传统戏曲“活起来”的生动实践——既原汁原味呈现《珍珠塔》《押解》等经典剧目,留住老戏迷心中的“旧韵”与情怀;又创新推出《提灯正传》这类贴近现代生活的新剧,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故事,吸引更多年轻观众靠近传统戏曲,生动诠释了“出人出戏出精品”的传承理念。

如今,邵阳花鼓戏惠民演出已不仅是我市一张亮眼的文化名片,更成为常态化的文化服务“福利”,走进越来越多市民的生活。接下来,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还将持续推出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让更多市民能够免费欣赏到高品质的传统戏曲演出,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