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与市关工委的同志们带着精心准备的书包与文具走进邵阳县特殊教育学校。该校承载着特殊青少年的成长希望,为听障、视障和智障三类残疾儿童提供学前康复、义务教育及中职教育一体化服务,“服务学生,育残成才”的理念贯穿教育全过程。学校以文化教育为根基,将中职教育和学前康复作为重点,开设工艺美术、缝纫等职业课程,更通过烹饪、家政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自理能力,此外,学校还打造了由果木种养、蔬菜种植、禽类养殖组成的“农疗康复基地”,开设了劳动技能课程、康复课程和园艺课程,结合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等学科知识,将传统的教学情景由教室转换到田间地头,转到果木种植实践基地。在点滴中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
该校1996年建校,2010年前,学校还主要聚焦听障和智障教育,经多年来的发展,逐步扩展服务学生范围,形成三类残障综合教育体系。办学过程中,学校全免学生寄宿费、生活费及医疗费,依托政府拨款与社会捐赠保障运营,用扎实的举措为孩子们筑牢成长后盾。如今,学校育人成果显著:40余名毕业生成功就业,用技能实现自我价值;学生节目在省级文艺汇演中斩获奖项,展现出积极融入社会的精神风貌……成绩的背后,是学校对教育初心的坚守,更是特殊儿童们“残而不废”的生动写照。
邵阳县特殊教育学校的蝶变与育人成果说明,“服务学生,育残成才”的教育理念,需贯穿特殊教育各环节的具体实践。结合该校经验与特殊教育规律,可从以下三方面着力推进:
一是以“分层适配”筑牢体系根基,让服务精准触达需求。特殊教育的核心是“适切性”,需依据学生残障类型、年龄阶段构建全周期教育体系。学前康复阶段,应聚焦感官开发与基础能力启蒙,通过针对性训练为后续学习铺路;义务教育阶段,以文化教育为底色,同步融入生活自理课程,如开设烹饪、家政等课程,让知识落地为生存能力;中职教育阶段,则紧扣市场需求开设职业课程,像工艺美术、缝纫等专业的设置,既挖掘学生潜能,更搭建就业桥梁。唯有让每个阶段的教育都精准对接学生成长需求,“服务学生”才能从理念变为实质性关怀。
二是以“实践赋能”激活成长潜能,让成才扎根技能沃土。“育残成才”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安身立命的本领,打破“残即废”的偏见。一方面,要强化职业技能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实操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练就技能,为未来就业奠定好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借助文艺活动、社团实践等载体,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社会适应力。技能与素养双提升,才能让“残而不废”成为学生立足社会的底气。
三是以“协同共育”凝聚发展合力,让理念贯穿教育全过程。特殊教育不是学校的“独角戏”,需构建政府、学校、社会联动的育人生态。政府应强化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落实费用减免政策,为学校运营提供坚实后盾;学校需坚守教育初心,将“服务学生,育残成才”融入教学管理、课程设计、就业指导等每一个环节;社会应消除认知偏见,通过捐赠帮扶、就业接纳等方式,为特殊儿童营造包容的成长环境。只有多方力量协同发力,才能让特殊教育在精准服务中实现育人价值。
(作者系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