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当家长的,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心里就揣着一个念想:希望孩子能健康、能优秀,将来能堂堂正正做人、顺顺利利生活。可“优秀”到底怎么培养?很多时候我们会把目光放在学校、放在补习班。但其实,孩子成长的“根”,在我们家里——家庭教育,才是决定孩子未来的“第一块基石”。
怎么把家庭教育做扎实,让孩子在我们的陪伴里,长成眼里有光、心里有善、手上有能的人?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一件事: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而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就像一棵小树,要先把根扎在土里,才能扛住风雨、长得高大;孩子要先在家庭里养成好性格、好习惯,才能在学校里学知识、在社会上立住脚。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的孩子,成绩不算顶尖,但待人接物特别周到——见了长辈会问好,同学有困难会帮忙,老师交代的事能放心;可也有的孩子,奥数能拿奖,却连自己的书包都不会收拾,妈妈生病时还抱怨“没人做饭”。这两种孩子的差别,不是智商,是家庭教育里“根”扎得深不深。
近代著名历史人物梁启超先生,他的9个子女里,出了3个院士、4个教授,各个都在自己的领域里踏实做事、有责任感。怎么做到的?不是他逼着孩子刷题,而是他不管多忙,每天都会抽时间和孩子聊天——聊国家大事,也聊家里的小事;孩子遇到挫折,他不骂“没用”,而是说“跌倒了就想想怎么爬起来,爸爸陪着你”。他给孩子的,是“做事先做人”的底色,是“遇到困难不慌”的底气,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力量。
可现在我们不少家长,走进一个“误区”: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自己只要负责赚钱、给孩子报补习班就行。有个妈妈曾经跟我说:“我每天加班到半夜,就是为了给孩子报最好的英语班,可他怎么还不听话?”我问她:“你上次和孩子好好聊他喜欢什么,是什么时候?”她愣了半天说不出来。其实孩子要的不是“最好的班”,是家长的“看见”——看见他的进步,看见他的委屈,看见他心里的小想法。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不是“教孩子”,是“陪孩子长大”。
我们得记住:孩子在学校学的是“知识”,在家庭学的是“做人”;学校教的是“规则”,家庭给的是“温度”。重视家庭教育,我们既要给孩子当“老师”,更要当孩子的“引路人”——在他迷茫时指个方向,在他犯错时教他改正,在他努力时给他鼓励。把这“根”扎深了,孩子将来不管走多远,都不会走偏。
家长还有一个愿望,都盼着孩子成绩好,但我们静下心来想:如果孩子将来考上了好大学,却不懂感恩、不讲诚信,甚至为了利益伤害别人,我们会觉得他“优秀”吗?肯定不会。所以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务,不是“抓成绩”,是“教做人”——教孩子做一个诚信、善良、有责任的人。
先说说“诚信”。这是做人的“底色”,就像盖房子的地基,地基歪了,房子再漂亮也会塌。我们老祖宗有个“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的妻子要到外面去一会儿,为了哄孩子,说“你听话,妈妈回来就杀猪给你吃”。妻子回来后,曾子真的要杀猪,妻子拦住说“我是哄孩子的”。曾子说:“孩子小,会跟着大人学。你现在骗他,他以后就会骗别人。”最后还是把猪杀了。
这个故事放在今天,还是有意义。有个爸爸跟我说,他儿子小时候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想撒谎说不是他打碎的。他没骂孩子,而是带着孩子一起去道歉,还让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赔。孩子当时不乐意,说“零花钱要攒着买玩具”。爸爸说:“打碎了别人的东西,就得负责;撒谎的话,以后没人会相信你,比没玩具更可怕。”后来孩子不管犯了什么错,都会主动承认——因为他知道,诚信比“不挨骂”更重要。
再说说“善良”。善良不是“软弱”,是心里有别人,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个妈妈分享过一件事:她女儿上小学时,班里有个同学腿脚不方便,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做值日。女儿回家说“我想和他一组”,妈妈特别支持,还帮女儿想:“你可以帮他拿工具,但扫地、擦桌子让他自己来,不然他会觉得自己没用。”后来那个同学慢慢开朗起来,还和女儿成了好朋友。现在女儿上初中了,看到有人被欺负,还是会站出来——不是“多管闲事”,是心里的善良让她知道,该帮的要帮。
还有“责任”。责任不是“长大以后的事”,是从小事里练出来的。比如孩子自己的玩具,让他自己收拾;家里的垃圾,让他帮忙倒;作业没写完,让他自己承担“老师批评”的后果。有个家庭,孩子上三年级时,妈妈让他负责“浇花”,结果孩子忘了,花蔫了。妈妈没说“我来浇”,而是让孩子观察花怎么救,还说“这是你负责的花,得想办法让它活过来”。后来孩子不仅每天记得浇花,还会主动帮妈妈收拾餐桌——因为他知道,“责任”就是“答应了、接手了,就不能随便丢”。
我们要知道:成绩是“一时的”,做人是“一辈子的”。孩子考差了,下次能补;但做人出了问题,将来很难改。所以我们别总盯着试卷上的分数,多看看孩子是不是懂礼貌、是不是讲诚信、是不是愿意帮别人。把“做人”教好了,孩子将来不管做什么,都能走得稳、走得远。
(作者系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