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4

填平城乡数字鸿沟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我市着力下好教育信息化“公平棋”

邵阳日报记者 李 超

在市九中计算机教室,学生们正在学习Excel表格操作知识。

9月18日下午,市九中计算机教室,信息技术教师王祎庭轻点鼠标,通过云技术为八年级学生演示Excel表格操作,学生随后自主上机练习。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设备、专注的神情,这一幕,是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计算机设备更新工作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我市扎实推进省民生实事项目——义务教育学校计算机教室设备补充与配置工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填平教育“数字鸿沟”,下好教育信息化“公平棋”。截至8月底,全市学校电脑设备更新完成率达78.08%,位列全省第一,交出一份亮眼的中期答卷。

高位统筹,布好“民生棋局”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今年,市教育局将学校电脑设备更新列为年度“一号任务”,实施“一把手工程”,制定详细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书。

“局党组将义务教育学校设备更新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关键民生工程来抓。”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建立“周报告、月调度、季督查”机制,定期召开推进会,协调解决规划、招标、采购、安装等环节难题,确保项目环环相扣、责任层层压实。

强有力的督查成为项目推进的“助推器”。市教育局组建暗访督查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常态化督查各县市区及市直学校的方案制定、经费落实与设备采购进展。对进度滞后地区,通过“约谈+通报+推进会”压实责任,保障项目高效落地。

精准摸底,打好“配置攻坚战”

摸清底数、精准施策,是项目成功的基础。在计算机设备补充配置项目中,各县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带队调研,结合实际出台建设方案。

城步苗族自治县成立由县委领导任组长的专项工作组,深入各义务教育学校,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广泛征集一线教学对电脑配置的需求。工作组既考虑日常办公软件、多媒体教学等基础应用,也兼顾信息科技课程、线上学习平台及编程、设计等个性化需求,精准确定电脑数量、性能参数与配置标准,为教学应用筑牢根基。

隆回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县领导靠前指挥,各部门协同发力,破解经费、招标、技术等难题。截至8月底,该县完成5917台电脑建设任务,包括新购(升级)3064台、采购云桌面2853台、建设云机房106间,完成率达100%。

市九中积极行动,在有限资金内将计算机教室增至2间,并争取承建方配套提供护眼灯、空调、监控等设备,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推动学校信息化水平整体提升。

创新机制,破解“老旧难题”

面对资金紧张、技术薄弱、资源不均等挑战,各地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路径。

邵东市结合财政实际,科学确定建设方式,优化采购流程,严把质量关,既保障项目质量、加快进度,又缓解资金压力。今年该市为102所农村中小学新建(升级)计算机教室123间,极大改善农村学校信息化条件。

武冈市推行设备供货、安装调试、运维支持“一站式”交付,将重资产投入转为分年度柔性支付,减轻财政压力。根据学校规模与需求,将项目合理拆分为四个包段,实现差异化配置,系统破解设备老化、维护成本高、资源调配不灵活等难题。

9月16日,双清区江湖小学云电脑室通过验收。“云电脑配置可根据需求弹性升级,教师通过控制台统一管理,有效提升课堂效率。”验收专家表示。

应用赋能,推动“城乡共进”

设备更新项目的实施,让我市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提升。各地各校依托信息化手段,推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进步。

邵东、城步等地不仅追求“建得快”,更注重“用得好”。项目完成后,立即组织开展信息技术教师和应用骨干培训,鼓励教师利用新设备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开展编程、人工智能、网络学习空间等应用,为学生数字化发展奠定基础。

“机房就是我的讲台,这样的场景我梦见很多次。”市九中信息技术教师王祎庭感慨。此前学校仅有一间使用近十年的计算机教室,设备老旧、故障频发,“有时半节课都在修电脑。遇到英语口语测试或质量监测需要机房时,常担心设备问题。”如今教室焕然一新,他不仅能顺利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还计划开设编程等课程,为学生成长拓展更多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信息化设备的升级,让城乡学子共享优质数字资源,为我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教育强市奠定坚实基础。”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恒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