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

洞口县破解高海拔村落饮水难题——

清泉越山入农家

邵阳日报记者 黄云 通讯员 朱瑞程 朱加妮

“哗……”9月19日,清晨的阳光漫过洞口县杨林镇峨峰村的山坳,村民王春生(化名)家的水龙头涌出了清亮的自来水。他接满一盆水,指尖划过水面,笑着朝院外喊:“老婆子,你看!这水比山泉水还干净!”院门外,几位村民闻声围过来,看着水龙头里流淌的清水,你一言我一语地念叨着:“以前旱天挑水要走3里地,现在打开水龙头就有,这真是给我们送来了‘幸福水’!”

这样的喜悦场景,在半年前的洞口县杨林镇还难以想象。峨峰、锁口、塘下3个村庄坐落在衡邵干旱走廊末端,部分院落在海拔数百米的山坡上,“海拔高,水比油贵”是这里的老辈人传下来的俗语。每到旱季,山塘见底、井水枯竭,村民只能靠水泵从远处抽水,或是挑着水桶翻山找水,“看天吃水”的日子,成了压在大家心头的一块石头。

百姓的呼声就是行动的号令。当地政府将解决村民的饮水难题纳入重点工作,县委主要领导带着水利、发改、财政等部门的干部,沿着山路走进村里,踩着泥泞勘察水源;县水利局的工程师们扛着仪器,翻遍了峨峰村周围的山头,测算高差、规划路线——当发现峨峰村比镇里集中供水工程高出200多米,本地水源难以满足需求时,“跨区域引水”的思路渐渐清晰。

要引水,先破界。峨峰村毗邻武冈市,从武冈市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引水,成了最可行的方案。洞口县的干部们一次次往武冈跑,反复协商,最终敲定了从武冈市水浸坪乡焦家圫引水的方案。可施工的难度,比预想中更大——从焦家圫到峨峰村天皇寨小组,全程都是崎岖山路,大型机械开不进去,施工队员就扛着铁锹、背着管道往上爬;在海拔713米的山顶建300立方米的清水池,没有平坦场地,大家就一点点平整土地、搬运建材。

峨峰村跨区引水工程紧锣密鼓,锁口村的供水保障也在同步推进。锁口村原有水源不稳定,一到旱季就“掉链子”。县里决定将其纳入杨林镇集中供水工程,从草塘村段的主干管延伸管网。为了让水“爬”上高坡,施工队在海拔373米的凉水井建起了变频加压泵房,2000多米的DN160主管道像一条银色的绸带,顺着山路铺向锁口村,再延伸出5240米支管,把水送到了锁口水库坝址下的每一户人家。

塘下村黄高坳组的饮水问题,则用“巧劲”解了围。这里原有一些蓄水池和管网,工程师们实地考察后,决定“就地改造、变废为宝”:先铺760米管网把水引到响水圫蓄水池,再用提水设备将水送到新建的30立方米高位水池,最后通过2399米支管接入村民家中。“能利用的旧设施绝不浪费,既省了钱,又快了进度。”县水利局工作人员说,当第一户村民家的水龙头流出水时,在场的老人都红了眼眶。

攻坚路上,最动人的是干群同心。施工队在山路上铺管道时,村民们主动提着茶水去工地;遇到需要清理施工路面的地方,大家拿着锄头、扫帚就来帮忙;有村民甚至说:“只要能通上水,不掘坟、不拆房,工程需要,全力支持!”就这样,干部领着干,群众跟着上,工程顺利推进并提前完工。

如今,走进这3个村庄,再也见不到背着水桶翻山的身影。这些应急水源工程日供水达610立方米,4113名村民彻底告别了“靠天吃水”的历史。而洞口县的行动远未停止:2025年下半年,当地全力推进农村饮水保障突出问题集中整治“突击战”,组建工作专班,领导分片包干,对排查出的75个饮水问题逐个整改,目前41个突出问题已解决,34个限期整改问题正在推进;受理群众诉求45件次,办结率与群众满意率均为100%;17.5万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明白卡》送到了村民手中,“户帮户”互助等机制也相继落地,为饮水安全织密了“防护网”。

“11月底前,所有问题都会整改到位,而且我们还要建立长效机制,让清泉一直流下去。”洞口县相关负责人说。山风吹过,山间的供水管网泛着微光,这流淌的清泉,不仅滋润了土地,更暖了百姓的心,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