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1

民政社工为困境儿童“牵”回中断的母爱

一桥“飞渡”八年隔阂

邵阳日报记者 王秀丽 通讯员 周永琼 戴时磊

“你看,孩子现在笑得多灿烂!”9月12日,在双清区龙须塘街道民政社工站,驻站社工王海礁欣慰地展示着一张自己回访时的照片。照片中的男孩眉眼舒展、笑容灿烂。男孩叫小祥(化名),今年13岁。就在半年前,他还是个总是默默发呆、内向而不自信的孩子。

一切改变,源于一段中断八年之久的母爱,终于被温柔地“牵”了回来。

为独自生活的孩子寻找生母

今年1月的一个上午,一名女士牵着小祥的手走进社工站,向王海礁求助:“社工同志,您能不能帮帮这孩子,找找他妈妈?”

该女士是小祥同父异母的哥哥阿龙(化名)的母亲。她讲述了这个家庭的艰难历程:小祥的父亲在与她离婚后,与小祥的生母同居并生下小祥,生母失联后,小祥便一直由父亲独自抚养。后来父亲瘫痪,小祥全靠哥哥阿龙照料。去年8月,父亲病逝,小祥靠低保生活。为偿还债务、补贴家用,30岁的阿龙外出务工,将小祥独自留在家中。

阿龙的母亲既心疼儿子在外奔波的辛苦,更可怜小祥独自生活的孤单,每天都会特意往小祥住处跑,帮他做饭、洗衣、料理家务。可看着小祥总一个人坐着发呆,她心里满是怜惜:“这孩子太懂事了,自己会做饭洗衣,学习还拔尖,可再坚强,也还是个想妈的娃啊!”

用专业与耐心叩开心扉

王海礁没有急于求成,一边在帮扶手册上细致记录,一边从孩子熟悉的领域入手,聊起小祥的学校生活情况。当谈到学习时,小祥终于抬起头,眼中闪现微光,“上次数学考了90分,老师在班里表扬我了。”

这抹微光让王海礁看到了希望。此后她常利用休息时间去看望小祥,有时带些文具,有时帮他检查数学作业。几次相处后,小祥终于愿意主动跟她说话。一天,王海礁试探着问:“你考了这么好的成绩,想不想让妈妈也知道?”小祥先是眼睛一亮,随后便沮丧地说道:“爸爸和哥哥都找过,找不到……”

“那我们一起再试试,好不好?就像你解难题一样,多试几次总能找到办法。”王海礁的话让小祥重新燃起希望。断断续续地,他回忆起了关于母亲的片段。

根据小祥和阿龙母亲提供的小祥生母姓名和籍贯信息,王海礁带着情况说明联系当地公安部门申请查询人口信息,但首次查到的住址已拆迁,第二次找到的远亲也表示多年未有联系。经过多月的多方寻找,今年4月,终于传来了好消息——小祥生母李小英的联系方式和现住址找到了。

搭建跨越八年的亲情之桥

拿到联系方式后,王海礁拨通了李小英的电话。电话那头,听完小祥这些年的经历后,常年在广州务工的李小英传来压抑的哭声:“我当年是因为受不了家暴才走的,想带小祥走却没成功……这些年来我一直找他,但没勇气联系,怕他恨我这个没陪在他身边的妈妈……”

听完这话,王海礁约定让母子先通过文字消息慢慢熟悉。起初,李小英只会发来简单问候,小祥也有些拘谨,只会简单回复。王海礁就成了母子间的“暖心传声筒”:把小祥的作业考试情况发给李小英,将李小英鼓励的话语转达给小祥。渐渐地,沟通从文字到语音,再到两人视频见面。第一次视频通话时,王海礁守在小祥身边。那天,母子俩聊了很久,隔阂在温情中慢慢消融。

随后半年里,王海礁持续跟进母子相处。当小祥想送母亲生日贺卡却不好意思寄出时,她帮忙装信封、贴邮票;当李小英想寄生活费给小祥时,他建议通过社区居委会转交,并提醒多聊日常小事比单纯给钱更能拉近彼此感情。

看着如今眼里有光的小祥,王海礁满心欢喜:“社工的工作,就像给困境中的人搭一座桥,左边是他们的难处,右边是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