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9

五项服务促平安 连续三年筑和谐

——绥宁县司法局创新机制持续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纪实

邵阳日报记者 艾哲 通讯员 肖莉君

“‘混日子’和‘有奔头’之间,只差一份踏实的工作。”9月17日,绥宁县寨市苗族侗族乡的“00后”龙某拿着刚发的工资,语气中充满希望。他曾因刑满释放后缺乏技能、压力大而险些再次误入歧途,在寨市司法所工作人员上门帮扶下,如今已获得稳定的送货工作,月收入4000元,重拾家人的信任。

在绥宁,这样的人生转变并非孤例。近年来,绥宁县司法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行“五项服务”,持续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取得显著成效——该县已连续三年未发生命案。

志愿服务增力量

绥宁县成立法律明白人志愿者协会(简称“法志协”),构建县、乡、村三级组织体系,在17个乡镇设立分会,各村(社区)组建志愿法律服务小分队,共235支。依托各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235个志愿法律服务站,全面推行“一村(社区)一站”服务模式,免费为群众提供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法律文书代书等五项服务。

近年来,该县司法局与17个乡镇政府通过购买调解服务,按每案300元标准向协会支付服务费,有效激励志愿者参与人民调解工作。

月月发布“调纠比”

为推动调解组织积极履职,绥宁县司法局于2024年4月印发《关于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意见》,并于同年9月在全国首创按月发布四类“调纠比”统计表,涵盖乡镇、专业性机构、公安派出所和村(社区)各级。“调纠比”指某地区或领域调解案件数占纠纷总数的百分比,其中纠纷总数包括调解案件、法院民事与刑事自诉立案、行政复议立案及信访登记数。统计范围涵盖妇联、人社、交警等13个县直部门。

2024年11月至2025年8月,该县共调解矛盾纠纷1084起,形成乡镇、部门、派出所和村(社区)之间“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法律援助无门槛

今年初,该县司法局以40万元向两家律师事务所集中采购300个法律援助案件,大幅简化申请流程,取消经济困难证明要求。申请人从原来需“跑四地”(村、镇、局、律所)变为“跑一地”,从“跑四回”变为“跑一回”。

今年以来,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99件,包括刑事法律援助35件、民事116件、行政1件、认罪认罚147件。

抖音普法零距离

该县司法局开通官方抖音号,设立《普法小课堂》等栏目,通过动漫、情景剧等形式将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并安排专业人员回复法律咨询留言。

目前已发布节目236期,播放量超200万,普法受益群众20万余人次,线上答疑100余次,有效扩大了法律服务覆盖面和便捷度。

暖心服务跨高墙

为解决偏远乡镇服刑人员家属探视难问题,绥宁县积极争取省司法厅支持,在李熙桥镇社区矫正集训站增设远程探视设备,并落实专人管理。

近年来,该县司法局局长对服刑人员来信件件回复,对重点刑满释放人员严格落实“必接必送”制度,实现“从高铁站到住所”无缝对接;联合乡镇政府、派出所协助解决过渡住房、户籍登记与恢复、就业信息、技能培训及创业指导等问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对象提供心理援助。

“五项服务”显实效,社会治理持续深化。机制创新科学务实,使绥宁县司法局“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的司法大格局不仅落地落实,更在线上无限延伸,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