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摘高山秋月梨。严钦龙 摄
田间地头话禁毒。 严钦龙 摄
苗拳、苗狮表演。
过去五年,城步苗族自治县兰蓉乡以产业为墨、生态为纸、文化为魂,在乡村振兴的画布上勾勒出富民强乡的壮美画卷。
产业崛起,奏响致富乐曲
“以前,满山竹子只能砍来当柴烧。现在,一根竹子能卖20块!”在湖南水源富民竹木加工厂里,55岁的杨美菊正熟练地将竹条编织成门帘。机器轰鸣声中,她的笑容格外灿烂。
南竹产业,是兰蓉乡的“绿色银行”。全乡约2333.33公顷南竹,曾是“沉睡的资源”。2024年,兰蓉乡引进湖南水源富民竹木加工厂,让南竹“变身”成竹帘、竹篮、竹工艺品等。工厂实行“弹性工时”,在此工作的村民既能挣钱,又能顾家。“以前,竹子要送到县城去卖,很不方便。现在乡里有了加工厂,一年光卖竹子就能多挣好几千!”报木坪村村民杨正友说。
高山秋月梨,是兰蓉乡的“致富果”。该乡平均海拔82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足,独特的高山气候为水果生长提供了“黄金环境”。过去,村民种的苗香梨个头小、甜度低,只能在周边乡镇零星售卖。2022年,商务部定点帮扶项目落地后,兰蓉乡从山东引进秋月梨新品种。为了让村民掌握技术,该乡邀请省农科院专家手把手教村民疏花疏果、套袋防虫。
如今,每到秋天,该乡秋月梨基地里满是忙碌的身影。一箱箱秋月梨,通过电商直播间、商超直供渠道销往大城市。“今年我们村的秋月梨预计能收30万斤,按每斤10块钱算,能卖300万元!”新寨村种植户陈代国算起收入,眼里满是欢喜。
养殖业,是兰蓉乡的“增收网”。该乡致力推广“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分散的养殖户抱团发展。黔峰村的肉山羊养殖基地里,300多头羊在山谷间里悠闲吃草。基地负责人刘运筹不仅自己养羊,还为周边村民提供种羊和技术支持。“去年有12户村民跟着我们养羊,每户最少挣了5万块。”刘运筹说。
如今,该乡生态养殖产业态势良好,有100头以上的肉牛基地2个、300头以上的山羊基地3个、80头以上的土猪基地4个。
文化铸魂,涵养文明乡风
“嘿!哈!”9月15日,在水源村文化广场上,十几名村民正在练习苗拳,动作刚劲有力。
苗拳、苗狮是兰蓉乡的“文化瑰宝”。过去,这些非遗文化面临失传的风险。为此,乡党委成立了苗拳、苗狮传承队,邀请老艺人担任教练,党员带头参与学习。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水源村的苗拳传承队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30多人,最小的队员只有12岁。每年“六月六山歌节”期间,兰蓉乡的苗狮表演、苗拳展示,都会获得游客的高度赞赏。
为了培育文明乡风,兰蓉乡党委每年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引领大家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同时,兰蓉乡各村的“道德讲堂”,会定期邀请老党员、道德模范讲身边的故事;各村村口、路边的公益广告栏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邻里和睦”“孝老爱亲”等内容,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以前村里偶尔会有吵架拌嘴的,现在大家都互相谦让,有事商量着来。”水源村党支部书记陈戎说。
治理有效,夯实稳定基石
“多亏了乡干部下访,我的养老问题解决了!”青云村的老杨,因为户籍问题,一直没领到养老金。兰蓉乡干部下访时了解到情况后,帮他跑派出所、社保局,只用了一周时间就解决了问题。
这些年来,兰蓉乡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整合各类调解资源,统筹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多方力量。人民调解员发挥贴近群众、熟悉民情的优势,常态化下沉村组,排查纠纷、就地化解。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紧密协作,为复杂矛盾提供专业法律意见和司法确认,确保调解结果具备法律效力。今年以来,该乡成功调处土地、邻里等矛盾纠纷13起,调解成功率达100%,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此外,乡干部通过开展“带着板凳进村”等活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听取群众诉求和心声,准确核实和解决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今年以来,该乡干部下访群众92人次,收集诉求意见建议160条。
为了服务好群众,兰蓉乡党委扎实开展“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活动,组织党员每月上一次党课、看一部教育片、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全面落实片长、组长、邻长三长制,让党员干部扎根在群众身边。
“现在走夜路,一点也不用担心碰到不法分子,因为一路上有‘红袖章’在巡逻,心里特别踏实。”村民口中的“红袖章”,就是兰蓉乡的“宝庆大叔”红袖章平安义务巡逻队。兰蓉乡在7个村均设立了巡逻队,队员由民警、辅警、村“两委”、两代表一委员、退役军人、民兵、党员代表组成。在日常巡逻中,队员深入人员密集场所,着力排查安全隐患,群众的安全感大幅提升。
展望未来,兰蓉乡党委书记刘继为说:“我们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紧紧围绕‘产业兴乡、文化润乡、治理强乡’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奋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