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9

沃土遍奏振兴曲

——城步茅坪镇“十四五”亮点回眸

谭宇 阳望春 姚凌

双桥村梯田。

高坪村猕猴桃喜获丰收。

大古村梯田。

“十四五”期间,城步苗族自治县茅坪镇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产业蝶变,铺就致富道路

“十四五”期间,茅坪镇紧扣“一竹一果一文旅”的发展思路,推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

南竹加工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双桥村竹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国内先进的竹加工生产线,使得原本只能卖几十元一根的南竹,摇身一变成为精美的竹地板,产值翻了数倍。公司负责人感慨:“以前南竹没人要,现在供不应求。”如今,茅坪镇有4家南竹加工厂,加工产品远销广东、福建等地,年销售额达到500余万元,吸纳周边2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

猕猴桃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茅坪镇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233.33公顷,成立了6家专业合作社,70余户种植大户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为了提升猕猴桃品质,茅坪镇邀请农业专家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标准化种植模式。高坪村的猕猴桃种植大户夏龙华说:“以前种的猕猴桃,产量低、品质差,卖不上价。现在有了专家指导,种出的果子又大又甜,根本不愁卖。”今年,该镇猕猴桃产量达300万公斤,产值突破1000万元,果农人均增收3000元。

文旅产业的崛起,让茅坪镇声名远扬。金兴村制定“精品化乡村旅游”发展新思路,率先打造出该县第一个以彩色水稻、油菜花观赏为特色的“金色”观赏基地,形成观光、休闲、娱乐、住宿特色产业链。如今,该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4.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1.5万元。

目前,茅坪镇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经济达到9个,20万元以上的1个,40万元以上的1个。

生态筑底,守护和美家园

“十四五”期间,茅坪镇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治理,使得茅坪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在河长制推行过程中,茅坪镇建立了严密的“一级党政、二级河长”组织体系。镇党委书记和镇长担任总河长,9名镇级河长和156名镇、村级河长包河包段,责任明确。每天清晨,都能看到村级河长沿着河道巡查的身影,他们仔细查看水质、清理垃圾,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镇级河长更是以身作则,定期深入河道一线,累计巡河1000余次,协调解决了20余个突出水环境问题,上报解决问题500余个,巡河率及问题整改率均达100%。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茅坪镇加大道路清扫冲洗力度,增加洒水车作业频次,减少道路扬尘;多措并举筑牢秸秆禁烧防线,守护蓝天白云。在水域污染治理方面,全面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2个,完成集镇雨污分流改造,建成1个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51%。在土壤污染防控方面,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生态种植模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

如今的茅坪镇,生态优势正逐渐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民生改善,惠及更多百姓

“十四五”期间,茅坪镇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出行、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上持续发力,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名群众。

针对村民“出行难”问题,茅坪镇近5年累计投入800余万元,推进农村道路提质改造工程,完成公路硬化25公里,实现“组组通硬化路、户户通便民路”;在主干道和村落集中区域增设路灯300余盏,方便村民晚上出行。

为破解农村“看病远、看病难”问题,茅坪镇着力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镇卫生院与县人民医院建立“医共体”,县人民医院定期安排专家下乡坐诊,实现“小病在镇里、大病有转诊”。此外,该镇推进11个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配齐常用药品和基础诊疗设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上门巡诊、送药;年均开展免费体检和健康讲座超10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为解决农村“住房不安全”问题,茅坪镇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安全保障工作。组织专业人员对全镇农村住房进行全面排查,“一户一档”,对鉴定为C级、D级危房的,分类实施修缮加固或原址重建。近5年来,完成危房改造86户,帮助困难群众实现“住有所居、住有所安”。针对易地搬迁安置户,完善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文化广场、便民超市、卫生室等,解决群众就业、上学、就医等后续问题,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