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

青春作伴,为乡村“拾光”

——4个女大学生的“小店”与700多天的温暖守望

邵阳日报记者 唐颖

张鑫(前左)、贺钰霖(前右)、李睿(后左)、赵佳乐。

老人开心地抚摸着赵佳乐的脸颊。

青石巷、老木门、蝉鸣声起,邵阳县的五峰铺镇与塘渡口镇,又一次等来了它的4个“闺女”。

李睿、贺钰霖、张鑫、赵佳乐,4位“05后”女大学生,也是邵阳市义工联合会“拾光小铺”公益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在这个暑假再次如约而至。

700多天,3个夏天,她们从陌生人变成了这两个乡镇的老人嘴里的“闺女”,让一个突发奇想的善意,长成了如今有制度、有项目、有回响的“拾光小铺”,累计服务14436人次。

她们为从未拍过婚纱照的乡村夫妻披上头纱、打上领带;她们推着十几年没出过巷子的老人到市区旅游;她们教老人用智能手机,把“数字记忆”种进他们几乎静止的时光里。即便不在小镇,4个姑娘的服务也从未间断。她们通过云端联络,远程指导志愿者,并利用课余时间持续优化服务细节,让这份温暖跨越地理的限制,始终在线。

4个姑娘、一条巷子和“双向奔赴”

“闺女,吃饭没?”走在塘渡口镇天子湖畔的青石路上,迎面而来的李奶奶熟络地打招呼,大树底下摇蒲扇的陈爷爷也老远就冲她们笑。

谁家老人独居,谁家阿姨周三必赶集,谁家门口的黄狗生了一窝崽……她们清清楚楚。说起这些,李睿眼睛弯成了月牙:“我们不像是来做公益的,像是回另一个家。”

信任不是凭空来的。两年前她们刚来时,面对的是打量和好奇。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帮调电视、教打视频、陪急诊……才织成了这张“咱们的闺女”温情网。

作为邵阳市义工联合会旗下重点公益项目,“拾光小铺”在邵阳县委社会工作部、县民政局、团县委等单位的共同支持下,从零散的志愿服务,逐渐发展为涵盖“时光照相馆”“时光餐馆”“时光旅行团”“时光婚礼馆”等十大系列服务的公益平台。它精准对接村民的真实需求,不再只是“送东西”,更是“送温暖”“送陪伴”,送上一份被看见、被尊重的体贴。

每一个项目的背后,都是一个心愿的绽放。“时光照相馆”里,银发夫妻第一次披上婚纱;“时光旅行团”中,十几年没出村的老人终于看到了新大桥。公益在这里,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一场双向的温暖奔赴。

喜乐宴、轮椅与心门的打开

公益的路,从来都不好走。今年元宵,她们想办一场“喜乐宴”,最大难题居然是——“吃饭”。

长桌宴是重头戏,可乡镇资源有限,专业厨师团队难找。距开幕只剩3天,灶是冷的,菜单没定,姑娘们几乎跑断了腿。

转折出现在团队会议中。一直沉默的贺钰霖突然抬头:“要不……我问问我爸?”她父亲是二十多年的老厨师,在市区。一个电话过去,那头回得干脆:“别急,爸有办法。”

他远程定菜品、凑厨具、拉团队。元宵当晚,最后一道热汤上桌,灯光照亮一张张笑脸,所有付出都在那一刻值了。

但公益不止于一场宴席。它更要照亮那些被岁月埋没的人生。

在五峰铺镇一条幽深巷子里,住着一位受帕金森病困扰多年的独居老人。张鑫和李睿第一次走进她家时,餐桌上只有一小碗热了又热的青菜。“不想麻烦人”,老人喃喃道。她甚至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三四年未曾走出巷口。

“拾光小铺”没有忘记她。张鑫和李睿募来一辆轮椅,国庆那天,“时光游乐园”开场,她们推着她一步步走出巷子。阳光洒在脸上,她眯起了眼。

李睿俯身问:“阿姨,我们去听戏好不好?”张鑫帮她系好围巾、调转轮椅。那天,她看了表演、吃了蛋糕、见了老姐妹。

从此,她变了。开始盼活动、坐巷口晒太阳、问“闺女啥时来”。一辆轮椅,推开的不仅是生活的门,更是一扇心门。

而这些温暖转变的背后,是一支越发坚韧的团队。她们会为方案争执,也在深夜互相打气;她们走访到腰酸腿软,却总抢着帮对方多拎一袋物资。

李睿的乐观、贺钰霖的细腻、张鑫的担当、赵佳乐的热情——在700多个日夜中,她们从陌生人变成战友,成为彼此最好的依靠。

微光成炬,“拾光”永不落幕

暑假结束,“拾光”并未熄灯。

在湘潭,赵佳乐忙碌穿梭于高校与社区之间——她成功设立了“拾光小铺”的第一个分店。她说:“我们不能只在一个地方点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她的故事吸引,加入这支青春公益队伍。

天子湖畔,张鑫带领的“红心闪闪”实践团也在行动。他们定期回访,帮老人整理旧照、录制口述故事,甚至搭建起一个小型的“乡村记忆馆”……

改变,悄然而深刻。坐轮椅的老人,现在最盼每周出门晒太阳;八旬李奶奶的人生第一张证件照,端端正正挂在厅堂正中——“我也被时代记住了”,她说。

这些温暖片段,拼凑出“拾光”的真正含义——它不只留存旧时光,更让孤独被看见、让记忆被珍藏。

而这一切,也是一场青年与乡村的双向滋养。

“以前觉得乡村振兴很大,现在知道,它是一张张具体的脸,是一个个想要被听见的故事。”李睿说。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社会工作师吴丽月评价:“‘拾光小铺’用数字化和互联网思维,探索出了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不是输血,是造血;不是给予,是激发。”

暑期虽结束,但“拾光”持续在线。团队正计划搭建线上平台,推动服务标准化、可持续化。未来,她们希望对“时光照相馆”等服务项目的温暖片段进行数字化梳理与存档,让那些被定格的微笑、被记录的往事,得以跨越山海,抚慰更多的心灵。

在天子湖畔,看见青春最动人的模样

结束在塘渡口镇的采访,返程的路上,车窗外的风景飞驰,但脑海里定格的,依然是青石巷里那些灿烂的笑脸和温暖的画面。李睿、贺钰霖、张鑫、赵佳乐这4个“05后”姑娘,为我,或许也为许多同龄人,重新注解了青春的另一重内涵——它可以是扎根乡土的厚重,是面向夕阳的温柔,是用自己的光,去点亮另一群人的世界。

乡村振兴这个概念很大,但在她们手里,变得具体而微,是教老人发一次微信红包,是耐心听一段重复了无数次的往事。她们告诉我,宏大的时代叙事,最终要落在这一张张具体的脸上。

“拾光”,拾起的是被岁月尘封的记忆,更是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情感。而这场青春的实践,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拾”?她们拾起了自己对家国乡土的理解,拾起了肩上的责任,也为我们所有人拾起了一份信心:中国的年轻人生长于数字时代,目光却从未离开过脚下的土地。他们正在用一种全新的、充满创意和温度的方式,与故乡对话,与家国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