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一堂讲座回溯邵阳烽火,一场直播激荡爱国情怀,一次思辨砥砺 复兴志向,记者探访市区这些学校——

看他们如何上好开学思政课

市十中师生收看阅兵式直播。

碧血千秋,彰显天地英雄浩气;山河万里,奠基民族复兴之基。今年9月,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市十中、市四中、湘中幼专附属小学和北塔区状元小学通过红色讲座、云端直播、思政课堂等多元形式,为学生打造了一堂堂立体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从历史回溯到实时互动,系列活动让思政教育真正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从历史深处走来

9月3日,市十中组织全体学生集中收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直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礼炮声响彻云霄,班主任率先肃立,学生们纷纷挺直脊背行注目礼,目光紧紧追随国旗。大国重器带来的震撼,让学生对“抗战胜利”的理解从“知道”升华为“懂得”。

“我们不会忘记,英雄的邵阳人在抗日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同仇敌忾、舍生忘死。廖耀湘将军率邵阳儿女远赴印缅作战,姚喆将军守护陕甘宁根据地,还有李伯蛟、陈纯一将军,把热血洒在了抗日战场上……”历史教师黄宁在红色讲座中这样讲述。他跳出传统课堂,将宏大叙事落于一城一墙、一人一事:从1938年邵阳成为湖南抗日中心,到黄埔军校武冈分校培养2.3万军官;从1944年两千守军血战孤城十七昼夜,到1945年湘西会战迎来胜利曙光。一段段乡土历史,让课本中的抗战变得可触可感。“原来资江南路的古城墙,真的留着日寇的弹痕!”初三学生小刘激动地说。

直播结束后一周内,各班陆续召开“抗战精神伴我行”主题班会,学生分享“最触动的抗战场景”,讨论“如何用学习践行自强精神”。有的班级约定每周读一篇抗战故事,有的学生主动报名参加校园志愿服务。“把抗战精神变成日常行动,才是对先烈最好的纪念。”德育副校长刘爱祥说。

让爱国成为日常

9月1日清晨,状元小学教室座无虚席。当“我是接班人”网络课堂《山河不会忘记》亮起屏幕,喧闹的教室瞬间安静。革命先辈的奋斗、山河壮丽的变迁,让孩子们不自觉地挺直脊背;讲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时,不少孩子攥紧小拳头,眼中泪光闪烁。

同一时间,该校会议室内,全体教师正收看《开学第一课 师者如是》师德节目。六位优秀教师躬耕教坛的故事,引发深深共鸣。“要像他们一样,把爱与责任融入每一堂课”——这句话道出大家的心声。

在状元小学,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点滴:从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到整理书包、礼貌问好等细微习惯的培养,在“新时代好少年”评选中,一批孝老爱亲、乐于助人的学生获得表彰,成为全校榜样。

湘中幼专附属小学则通过对“优秀班级”的表彰,营造“争先创优”的氛围。“要为班级争光,做强国好少年”——孩子们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表达决心。

“从电影《南京照相馆》里普通人的抗争,到课堂认真听讲、生活互帮互助,都是爱国的模样。”湘中幼专附属小学书记汤高远以“铭记抗战荣光,争做强国少年”为主题,将家国情怀转化为触手可及的行动指南。孩子们认真聆听,有的还悄悄记录感悟。

随后,154班师生带来“廉洁”主题文艺汇演,让清风正气扎根校园;158班学生曾钰其发起倡议——“明德修身、尊敬师长、爱护环境、勤奋学习”,青春誓言在校园回荡。

没有生硬说教,没有刻意灌输,两所学校让爱国主义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扎根心田。

思辨铸就精神铠甲

集体观看九三阅兵的震撼未平,市四中趁热打铁,将澎湃情感转化为哲学思辨。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并不抽象,就在历史与当下抉择之中。”思政教师徐京玉以高中必修教材《哲学与文化》为蓝本,带来专题课——《明辨价值判断,坚定价值选择——基于中国“九三阅兵”与本校“甲胄文化”的思考》。

她引导学生将阅兵式展现的国家力量、民族精神与哲学原理相融合,剖析个人在历史与当下如何做出正确抉择。更独具匠心的是,她引入本校“甲胄文化”展开讨论:“古代甲胄象征保家卫国的责任,今日阅兵彰显国威军魂,它们有何内在联系?”从物理防护到精神铠甲,学生在古今对话中,不仅理解了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更将崇高敬意内化为坚定信念。

这堂思政课背后,是该校数十年来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深耕。该校将跆拳道、甲胄等特色课程作为育人载体,成立课题研究组,系统开展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持续追踪课程对学生意志品质、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资源。

此外,该校还通过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延伸思政教育体系:学生走进邵阳市红日研学基地重温革命岁月,参与“我的韶山行”省级研学追寻伟人足迹,在行走的课堂中触摸历史、感知使命,将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我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平,一切基于民族长远利益。”一位学生在笔记中写道,“而今天的我们,认真听讲、互助友爱、为班争光,就是这个时代我们的价值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