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能读到坚持的力量、能看到希望的模样、能闻到未来的芬芳

佘湖山的绿色觉醒

邵阳日报记者 袁进田

9月15日上午,立秋后的阳光依旧炽热。佘湖山公益林二期,邵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联合会的李志明、周大宣等人正在清除一棵棵紫薇树旁边的杂草。他们顾不上炎热的天气,手起锄落间,阳光打在铁锄上,闪闪发亮。

在佘湖山公益林里,寒冬或者酷暑,随时可见邵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联合会造林者们的身影:除草,浇水,施肥……那身影和公益林一道,成为佘湖山上一道靓丽的风景。正是这样一群普通人,以铁锹为笔、以树苗为墨,在这片广阔的荒坡上书写新的绿色篇章。目前,佘湖山公益林已经完成了3期超4公顷荒坡的植绿。

让佘湖山更绿一些

一条苍翠的山脊蜿蜒于邵阳城东南,人们叫它佘湖山。古时,“佘湖雪霁”曾是宝庆八景之一,山间古木参天、积雪映日,如诗如画。然而上世纪,由于历史原因,山上合抱之木相继被砍伐,只留下荒草遍野的荒坡。几十年风吹雨打,佘湖山始终未能从这场“生态创伤”中真正苏醒。

然而,佘湖山并不是一夜之间老去的。

站在山腰眺望,仍能看到被杂树荒草“霸占”的坡地,土石裸露处则像大地的伤疤。78岁的村民刘大爷还记得小时候这里的森林:“树比腰还粗,夏天根本晒不到太阳。”而后来,这里只剩下锄头挖不下去的板结土层和碎石块。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时代强音的指引下,转机悄然出现。2022年底,邵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联合会会长李志明和联合会一班人,站在山脚下,指着那片坡地说:“我们就从这里开始,打造一片公益林。”

没有资金、没有机械,甚至连一棵像样的树苗都没有。志愿者们能做的是什么?只有一双手、一把锄头、一双磨得起茧的脚。

教师出身的李志明几乎从未干过重体力活。接下来的连续挥锄垦荒,他感觉胸口胀痛,医院诊断是胸部肌肉拉伤。医生劝他休息,他却笑着说:“山还没绿,我哪能躺平?”

更令人动容的是苏少平。“行善积德,为子孙积福。”他说,“这不是劳动,这是修行。”

一群人的目标一致,想要让佘湖山更绿一点。

一条层次分明的生态廊道

公益林项目启动后,第一道难题不是挖坑,是“找钱”。

为此,退休干部程楠四处奔走,终于争取到第一笔赞助款。更多的支持则来自普通市民:100棵树苗被迅速认领,每一棵都挂上心愿牌——“纪念银婚”“祝福女儿学业有成”“怀念父母”……树还未长高,情感已扎根。

第二道难题是水。佘湖山山高坡陡,没有水源。联合会秘书长胡浴明挨家挨户敲门,最终说服山脚下的老张提供水电。他自己掏钱买水泵、水管、储水罐,一肩扛起了灌溉系统的搭建。

2023年3月12日,植树节。佘湖山上人声鼎沸,大学生、中学生、职员、退休老人……人们肩扛树苗、手拎水桶,像是奔赴一场绿色的约会。邵阳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们组成“青年突击队”,专门负责最陡峭的西坡种植;市七中的初中生们两人一组,小心翼翼地扶着树苗,生怕伤到嫩根;还有双清区职业技术学校的师生,带来了专业的土壤检测设备,为每块种植区“把脉问诊”。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2023年夏秋冬连旱,新栽的树苗岌岌可危。胡浴明又带头爬山浇水,一桶一桶、一棵一棵。那年冬天,1.33公顷桂花林竟无一死亡,成活率100%。

市民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这才叫植树,不是植数。”

2024年3月,第二期1.33公顷腊梅栽下。同年冬天,花朵如期绽放,像一盏盏灯点亮了整座山。游客纷纷驻足拍照,惊叹:“这么快就开花了!”更有细心的市民发现,山上的鸟雀明显多了起来,偶尔还能见到野兔穿梭林间。

2025年,第三期公益林继续推进,紫薇、银杏相继落地。邵阳学院、市七中、职业学校的师生们也来了,红马甲成群结队,如移动的杜鹃花盛开在山路上。此时的山坡已经不再是当初的荒芜模样,新栽的树苗与前期成长的林木相映成趣,形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生态廊道。

佘湖山公益林的启示意义

如今的佘湖山,不再只有回忆中的“雪霁”,更有了四季不断的色彩与香气。

早春腊梅余香犹在,夏日紫薇姹紫嫣红,秋日桂花香飘四方,冬日银杏洒下一地金黄。

志愿者朱耀葛,这位60多岁的退休交警,连续10多天在酷暑中锄草,汗水湿透了上衣,粘在背上和胸口,他却乐此不疲:“虽然累,但吃饭甜、睡觉香,这是一举多得的美事。”

汤志强选择每天骑车上山,他说:“锻炼了身体,出了汗,最重要的是——干得开心。”

佘湖山的绿色奇迹,不仅仅是一座山的生态修复,更是一个关于民间力量、社区参与和生态觉醒的生动示范。每一棵树背后,有一个家庭的故事;每一次浇水的手中,是一份责任的传递。

会长李志明站在第三期林区的高处,展开他的蓝图:“第四期我们要种山茶,第五期种迎春花……让佘湖山四季有花、终年常绿。”他说,这不是在“植树”,而是在“种心”;不是在“造林”,而是在“造梦”。

当前,佘湖山公益林项目正在成为邵阳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范本。双清区林业局已计划将这一模式推广到其他生态脆弱区域,让更多的“佘湖山”重现生机。与此同时,志愿者协会正在开发自然教育课程,计划将这里打造成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让更多的孩子在花香树影中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

如果说佘湖山披的绿色衣裳真的在“长大”,那么它长大的不只是超4公顷林地,更是一种叫做“希望”的土壤。正如苏少平所说:“我们不是在种树,是在为未来的人,准备一片荫凉。”市林业局造林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义务植树是推进国土绿化的有效途径,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义务植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一以贯之、持续做下去。邵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联合会志愿者们的做法,值得推广。

目前,佘湖山正在活回来——以一种更温柔、更持久、更芬芳的方式。它所见证的,是一个城市与自然和解的过程,是一群普通人用双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故事。在佘湖山的每一片新绿中,我们都能读到坚持的力量、看到希望的模样、闻到未来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