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5

亏损压不垮,洪水冲不散!下岗职工毛文海——

十年熬成“致富莲”

邵阳日报记者 黄云

毛文海(左)与张湘雄在采摘莲蓬。 邵阳日报记者 申兴刚 摄

“从一开始种藕连年亏损,到如今‘太空莲36号’莲蓬不愁销,这十来年总算没白熬!”9月10日,在大祥区板桥乡召伯村的莲子种植基地里,负责人毛文海望着满塘荷叶,语气里满是历经风雨后的感慨。

时光倒回多年前,毛文海下岗后,为谋生计先后开过数码店、经营过装修门店,却始终没找到长久发展的方向。最终,因一份“喜欢吃藕”的朴素偏爱,他决心扎根农业,在召伯村流转土地,一头扎进莲藕种植的全新领域。

创业之路刚起步,天灾却接踵而至。毛文海记得清清楚楚,2014年5月25日,距离藕苗栽种仅数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突袭种植基地。

“刚围好的防护网、刚栽活的藕苗,全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毛文海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浑浊的洪水汹涌冲垮田埂,漫过刚冒芽的藕苗,数月心血与投入一夜归零。站在满目疮痍的田边,他第一次真切尝到“搞农业靠天吃饭”的苦涩,“那时候才彻底明白,光有热情远远不够,天灾一来,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

天灾之外,技术与品种的短板更让毛文海陷入困境。由于不懂莲藕品种特性,加上对当地土壤适配度判断不足,他最初选择的藕种不仅产量低,还因采挖时“没挖干净”打乱了后续种植流程,导致连续几年都处于“只投入不盈利”的消耗状态,亏损像一块巨石压在他心头。

亏损与灾害没有击垮毛文海的决心。2018年,他四处考察后,专程前往莲子知名产地江西广昌,引进优质品种“太空莲36号”。不同于传统藕种,“太空莲36号”以产莲蓬为主,还能额外产出鲜嫩藕带,且在邵阳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下适配性远高于之前的莲藕,为基地发展带来新希望。

随着“太空莲36号”逐渐适应生长,基地开始转亏为盈,毛文海也迎来重要合作伙伴。2021年,他与村里拥有丰富农业管理经验的张湘雄达成合作,两人分工明确:张湘雄专注基地的养殖管理与田间日常运维,毛文海则全身心投入莲子种植技术优化与市场销售拓展。这种高效分工模式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生产效率,让种植基地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正轨。

本以为日子会稳步向好,可挫折仍在不经意间降临。2024年7月29日,莲蓬即将进入大规模采摘的丰收季,一场特大洪水突袭基地。“从洪水开始上涨,到漫过荷叶,再到最终退去,总共就十几个小时!”毛文海指着基地旁的电杆,比划着当时的水位线——洪水曾漫过他如今站立的位置。基地里唯一正常工作的太阳能监控,记录下这场灾难:荷叶被浑浊泥水裹挟、折断,即将成熟的莲蓬泡在水中腐烂,塘里套养的鱼、龙虾全顺着水流逃走……

洪水退去后,曾经生机勃勃的莲塘只剩一片泥泞,当年几乎颗粒无收。

“看着满地的烂莲蓬,心里凉透了,那可是我们盼了一整年的收成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毛文海仍难掩惋惜。

好在一次次打击让毛文海更懂坚守的意义。如今,召伯村的“太空莲36号”已形成稳定产出规模。每年6月底至10月是莲蓬采摘期,理想状态下亩产约7000个莲蓬,现实管理中亩产稳定在4000个左右。毛文海始终坚持“不打药、纯生态”的种植理念,莲蓬品质备受市场认可:游客上门体验采摘,每个莲蓬售价1.5元;进城零售时,每个售价2元;批发给商贩,每个1.3元;剥壳后的新鲜莲子,每公斤能卖24元;部分莲子还会加工成干货储存销售,进一步拓宽了收益渠道。

“现在根本不愁卖,有时候莲蓬还没从塘里摘下来,就被客户提前预订了。”说起如今的销售情况,毛文海脸上露出欣慰笑容。

毛文海的莲子种植基地,不仅实现自身发展,还为周边村民带来实惠——每年采摘季都会雇请村民参与采摘、分拣工作,提供大量临时就业岗位;同时,基地也成了召伯村的“生态打卡点”,每到荷花盛开的季节,总有周边游客专程前来拍照、赏景,为村子增添人气,带来新希望。

谈及未来,毛文海眼里满是期待,“想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让更多人吃到咱们召伯村的好莲子,也让这个小小的莲子基地,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致富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