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3

脱下戎装换战场,半百之年再创业的朱永卫——

虽投身商海 然忠诚未改

邵阳日报记者 王秀丽 通讯员 夏泽彪

9月2日上午8时,邵阳大汉宝科混凝土有限公司的搅拌车已开始轰鸣。62岁的该公司董事长朱永卫站在厂区中央,目光如炬,扫视着整齐排列的搅拌车队列,仔细检查每辆车的装载情况和运行状态。随后,他转身走向生产线,驻足观察确认一切运转正常后,才向办公室走去。

50岁时再次创业,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朱永卫,依然保持着“守好生产线就是守好创业”的初心。

“时代给了我们新战场”

朱永卫从小就崇拜英雄,1980年,17岁的他怀揣英雄梦踏入军营。在部队,他不仅练就了娴熟的驾驶技术,更锻造出坚韧的意志,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得到部队嘉奖。

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军营标兵早在参军前就已是乡亲们口中的“小英雄”。朱永卫从小生长在新邵县陈家坊镇,家门口有一座木桥,这座简易桥梁曾是重要通道,却也暗藏危险。“那时经常有人落水。”朱永卫回忆道,“在河边长大,我从小水性很好,看到有小朋友落水,哪还顾得上多想?”

救助落水儿童的生死时刻,年幼的朱永卫经历了3次,用稚嫩的肩膀诠释责任担当。

1983年退伍后,朱永卫被安置在新邵县老干局工作,此后辗转娄底市政府办、省直机关单位,保持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劲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朱永卫敏锐地嗅到了市场的商机。1996年,他毅然辞去公职下海经商。“部队教会我敢打硬仗,时代给了我们新战场。”朱永卫说。

“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打倒”

创业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2000年,朱永卫第一次创业开酒店时遭遇重创,200多万元投资化为乌有。2008年,他创办建材厂,因雪灾再次遭遇挫折。“创业失败的那段时间,我白天打工,晚上研究市场。”谈起过往经历,朱永卫语气平和。

“可以被打败,不能被打倒,商场就能把我打趴下?”朱永卫说,正是这种坚韧,让他在50岁时选择进军完全陌生的混凝土行业。2016年,朱永卫瞄准城市化建设浪潮,创办了邵阳大汉宝科混凝土有限公司。

创业初期,资金、技术、市场样样是难关。朱永卫带着团队跑工地、盯质量,常常凌晨还在车间调试设备。“品质就是生命线!”这一理念时刻被朱永卫挂在嘴上,更烙进员工心里。如今,公司年产值超4000万元,参与了三一重工、东盟产业园等20余个园区和小区建设。

面对当下行业的发展困境,朱永卫思路清晰:“保产值就是保就业,保就业就是保民生。熬过去就能迎来企业发展的机会。”他算了一笔账:“公司现有30余名员工,背后是30多个家庭的生计。越是这个时候,我们民营企业越要扛起社会责任。”

“永远听党指挥,永远为人民服务”

在新邵县寸石镇石坑村,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矗立路旁,这是朱永卫出资为乡亲们修建的“暖心工程”。在村中走访时得知村民饱受“行路难”和“摸黑夜行”之苦,他当即拍板,捐资为村里修建了水泥路和太阳能路灯。

85岁的刘定云老人,其儿子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为掩护战友牺牲,年仅21岁;其女儿继承兄长遗志参军报国,却也因公殉职。去年6月,刘定云突发疾病入院,经诊断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得知这一情况后,朱永卫不仅慷慨解囊,还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发起爱心捐助活动,为老人筹集治疗和生活所需。

多年来,朱永卫始终心系退役军人群体特别是生活困难的参战老兵。2019年至2020年期间,他先后为新邵县和邵阳市城区的近60位参战老兵提供资助。去年,朱永卫又向湖南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慷慨捐赠,用实际行动支持退役军人帮扶事业。

朱永卫的公司常年为退役军人预留岗位,目前有8名退役军人跟随他创业十余年。他说:“虽然我已脱下军装,但‘退役不褪色’的信念始终铭刻在心。无论在什么地方和岗位,我永远是一名战士,永远听党指挥,永远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