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记者 易蓝 刘波 王秀丽
今年上半年,全市制造业产值达到1133.56亿元,同比增长7.99%;
市定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稳步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占比超过70%;
经贸“朋友圈”已拓展至全球186个国家和地区,对非出口额达17.9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二……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勉励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邵阳牢记嘱托,在湖南打造“三个高地”征程中砥砺前行,推动制造业锻造新实力、科技创新汇聚新动能、开放发展实现新跨越,奋力彰显邵阳担当、贡献邵阳力量。
●产业为“根”,锻造先进制造业看家本领
在邵阳经开区的湖南阳光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实验室内,首席科学家王振宇正对一枚指甲盖大小的固态电池进行极限测试。“循环充电3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仍超90%!”摘下护目镜,王振宇难掩兴奋。
从锂电池及先进储能材料产业迎“风”起舞到新能源专用车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建设,从20秒总装出一台全智能电饭煲到每分钟生产300支打火机……在邵阳制造业版图上,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增长点正串联成线、聚合成势,勾勒出一幅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崛起交相辉映的壮阔画卷。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近年来,邵阳紧盯先进制造业高地主攻方向,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强链补链,壮大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发展“含金量”“含新量”。
创新驱动,优化升级,产业“筋骨”愈发强健——
作为曾经的老工业基地,我市产业持续向“高、新、特”转型。
老牌企业的“破茧重生”成为转型进程中最亮眼的注脚:由国营邵阳液压件厂改制而来的邵阳维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坚持技术创新,多项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成为我国液压行业替代进口设备的专业户;脱胎于湖南汽车制造厂的三一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不仅建成智能化“灯塔工厂”,更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库,其产品远销50余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搅拌车生产基地……
更多的好消息也接踵而至:邵虹基板玻璃第3条热端生产线点火运行,邵东东亿电气智能打火机生产线二期项目投产;新邵凯通电子热敏打印片扩建项目试生产;邵阳县佳诚新能源项目竣工投产……今年上半年,全市制造业产值达到1133.56亿元,同比增长7.99%。
数智破局,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湖南富兰地工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13条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工作人员却寥寥无几。“通过数字化改造,我们的设备运行效率提高了3倍,一个员工可以同时操控4台机床,还能通过系统控制国外分公司的产品生产。”公司董事长刘成勇说。
近年来,我市纵深推进“智赋万企”行动,以场景应用为牵引,推动大模型技术与企业研发、生产等环节深度融合,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
湖南圣菲达服饰有限公司通过数据采集和共享,将老师傅们的经验拆解成可量化的操作标准,汇入版型、款式、工艺、BOM四大核心数据库,形成企业宝贵的“数字资产”;湖南省醇龙箱包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施“揭榜挂帅”项目,研发出自动上料压膜裁切机,成功建成了邵东首条箱包自动化生产线;湖南衡科铝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建成铝模板智能自动化加工、铝型材自动挤压等多条生产线,90%工序实现智能化,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均提升30%以上……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打造2个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7家省级智能制造标杆车间、8家省先进级智能工厂,认定33家基础级智能工厂,累计培育智能制造企业183家、智能制造生产线447条、智能工位4725个。
●科创为“魂”,点燃新质生产力强引擎
在湖南粮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多年来致力水稻优质广适两系不育系选育及制种技术攻关。“我们已攻克杂交水稻新型不育系及组合高产与优质协同难题,实现中籼优质杂交稻品种重大突破,成果国内领先。”市种子管理处负责人表示,创新正补齐邵阳种业短板,助力邵阳从种业大市向种业强市跨越。
当下,在邵阳学院,“超宽幅超高速双层挤压涂布辊压分切一体机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揭榜挂帅”项目推进顺利。“项目聚焦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技术突破将填补国内空白,为我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研发团队技术负责人刘志辉说。
从一粒种子的优化到全球首创植物源胆固醇,从锂电辊压机高精伺服液压系统到特高压超厚绝缘纸板,一连串的科技创新成果勾勒出邵阳向新而行的轨迹。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近年来,邵阳锚定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科技创新高地目标,在多个关键领域发力——
在平台建设方面,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对接省“4+4工程”,培育高能级科创平台,已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24家。2024年5月,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湖南省首个分中心落户邵阳,聚焦小五金、液压组件、打火机等领域,为我市特色轻工业创新高地注入强劲动力。
在企业培育上,完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攀高”、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到2024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656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763家。今年6月,湖南广信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登陆北交所,成为邵阳首家北交所上市公司。湖南万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重视创新研发,每年将营收的15%投入研发,手握100多项专利,产品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上,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厅市联动、“揭榜挂帅”“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现代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全市立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8项,获中央引导资金1055万元,47家企业获省研发奖补资金773.2万元。其中,万脉医疗立项国家卫健委重点项目,良诚新材料金刚石技术研发立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集智协作中,我市锻造出一批硬核科技力量:邵阳液压攻克极端环境下高压柱塞泵关键技术,实现国产替代;科瑞生物首创植物源胆固醇,领跑全球;三一专汽自主研发的支撑钢板国际领先;邵阳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研发的八工位机床智能数控磨削系统填补国内空白……创新成果如繁星汇聚,照亮了我市高质量发展征程。
作为区域科技创新活跃度指标,2024年,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2.21%;技术合同成交额255.06亿元,研发人数达到24350人。今年上半年,全市科技服务业营收增速达17.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70亿元。当下,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增量器”作用更加凸显。
●扩容“朋友圈”,开放邵阳融入世界大舞台
7月11日下午,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总装车间内机声轰鸣,一辆满载无纺布生产线设备的货车缓缓驶出,这些设备将漂洋过海发往阿根廷。这是该公司半个多月赶制出的外贸订单,展现出邵阳企业勇闯海外的风采。
近年来,我市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67.8亿元;对非出口额达17.9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二。
在招商引资上,我市诚意满满。捷联通集团大功率连接器生产新基地在邵阳经开区顺利投产,公司负责人邹礼光感慨:“园区与我们同心协力,全方位支持,让这座占地2公顷的现代化工厂仅用1年多就建成投产。
这是我市招商引资的缩影。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服务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邵阳这片热土上安心投资、放心发展。今年,我市出台《关于推动全市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招商模式,释放“抓招商、拼经济、促发展”的强烈信号,吸引大批邵商陆续“归巢”。今年上半年,全市签约项目172个、同比增长26%,总投资263亿元,其中2亿元以上项目44个,同比增长193%;引进“三类500强”项目9个;湘商回湘投资新注册企业86家,累计到位资金196.8亿元。
国际贸易通道不断拓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邵阳—怀化—东盟接续班列、湘粤非铁海联运接续班列、邵阳—盐田港铁海联运班列相继实现首发,结束邵阳无国际贸易班列历史,推动全市新能源二手车首次出口。推行湘粤港“跨境一锁”模式,首次自主将雪峰蜜橘出口到香港和俄罗斯。通道加持下,企业节约物流时间2天、物流成本下降30%。
扩大开放既要建设通道,更要搭建平台。我市首建一批开放平台,先后获批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功能聚集区、湖南自贸区协同联动区、湖南对接东盟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了东盟科技产业园、中非经贸产业园、Amanbo·邵阳非洲中心等多个平台。今年,我市又成功获批设立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6月12日至15日,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我市举办中非时尚潮品邵阳专场推介会和非遗时尚展演,首次发布《邵阳外贸优品企业黄页》,与南非、乌干达、尼日利亚、肯尼亚等12个国家达成合作意向,意向客户68个,合同金额超4000万元。
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深化,我市对加纳、贝宁、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印尼、肯尼亚、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布)等国家实现首访,举办经贸交流活动50多场,与刚果(布)达成市政项目合作,在肯尼亚建立邵阳首个公共海外仓,对外交流进一步走深走实。通过东盟、非洲两大区域辐射带动,我市经贸“朋友圈”拓展至全球186个国家和地区,正迎着开放东风,融入更广阔的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