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5

◆精神家园

雪峰山中觅英魂

邓星光

在抗日战争时期,洞口县桐山乡活跃着一支英勇的“猎枪队”。他们以简陋的武器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顽强战斗,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传奇。这支队伍的队长蓝春达,以英勇无畏的精神,带领队员们在雪峰山腹地书写了壮丽的抗日篇章。

1936年的一天,桐山乡飞山瑶族村的晒谷场上,12个穿着麻布短褂的汉子正围着一堆篝火。火塘里的松木噼啪作响,映得他们腰间的猎刀寒光闪烁。36岁的蓝春达把一碗米酒递到身旁的丁章怀手里,指了指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道:“从今天起,咱这‘守界队’,就护着从桐山到溆浦龙潭这20里路。”他的父亲是秀才,他家家境殷实,蓝春达本该走“耕读传家”的路,可他自小就熟练武术,爱跟着猎户跑山。

1937年秋,几个进步学生背着包袱来到瑶寨,向瑶胞诉说日军暴行,宣传抗日主张。在蓝春达家的木板房里,学生们指着报纸上的铅字说:“鬼子都打到家门口了,光守着自家的山道不行啊!”蓝春达攥着报纸的手越收越紧,指节泛白。

没过多久,日军的铁蹄真的来桐山了。紧接着,更让人心痛的事发生了:日军抓了43个瑶汉青年当挑夫,后把他们关在桐山嘴的木仓里,泼上煤油点了火,残忍地将其活活烧死。蓝春达得知消息后非常气愤:“不报此仇,枉为人也!”“改名字!咱这队,叫‘瑶民抗日自卫队’!”

消息传出去后,周边瑶寨的猎户、山下的汉民都来了,有扛着鸟铳的,有提着柴刀的,还有的揣着自家做的火药。队伍从12人变成36人,又从36人变成80多人,鸟铳凑了21支,还有乡公所送来15支步枪。

可真正让这支队伍有了“名号”的,是日军。1945年4月,湘西会战打响,日军第116师团109联队往桐山方向推进。抗日自卫队的成员大多有打猎经历,他们的武器主要就是鸟铳,铳管长,但射程较短。鬼子没见过鸟铳,看队员们射击时把脸贴在铳托上瞄准,还以为是“用鼻子嗅枪”,就管他们叫“嗅枪队”。

这“嗅枪队”的名号,很快就成了日军的噩梦。5月7日那天,队员刘冬生打探到一队日军要经过枫木坳。蓝春达立刻把队伍分成三拨埋伏。太阳升到竹竿高时,日军的队伍来了。蓝春达紧紧攥着鸟铳,铳管里装满了铁砂。他盯着走在中间的那个挎着指挥刀的军官,手指慢慢扣住扳机。

“轰!”蓝春达的枪响了,那军官应声倒地。紧接着,左右两边的枪声也响了起来,茅草丛里冒出一片片白烟,铁砂像暴雨一样扫向日军。这场伏击战打了半个时辰,等鬼子撤退时,地上留下了13具尸体,还有8支三八式步枪。

5月上旬,“嗅枪队”同日军在白石界、大水坑一带也打了遭遇战。“嗅枪队”队员向成群扑来的日军士兵丢了两颗手榴弹,炸死日军12人。在随后的战斗中,队员们利用地形掩护,用鸟铳、步枪对准敌人猛打,日军死伤数十人。

可“嗅枪队”的硬仗,还在后面。5月中旬,中国军队要在马颈骨打一场歼灭战。赵团长找到蓝春达时,手里还拿着地图:“你们熟悉地形,帮我们带路、摸哨,行不行?”蓝春达二话没说,把猎刀别在腰上:“咱瑶汉子弟,跟鬼子打仗,不含糊!”

入夜,蓝春达带着队员们在前面带路。他们知道哪里有暗沟,哪里有陡坡,还在日军的必经之路上挖了陷阱。到了后半夜,日军果然来了。刚走到半山腰,就有几个鬼子掉进了陷阱,惨叫声惊醒了熟睡的山鸟。

“打!”随着赵团长一声令下,机枪响了。蓝春达和队员们也从岩石后面跳出来,鸟铳、步枪一齐开火。这场战斗打了7昼夜,日军109联队的联队长泷寺保三郎被击毙,1300多个鬼子倒在了马颈骨的岩石上……

2023年8月15日,马颈村的文化广场上,两座瑶族汉子的雕塑揭幕了。他们脚穿草鞋,一人手握鸟铳,一人腰别猎刀,目光坚定地望着雪峰山。山风吹过广场,带着映山红的香气。远处的雪峰山连绵起伏,像一条沉睡的巨龙。那些曾在山林里响起的竹哨声、鸟铳声,或许早已消散在风中,但蓝春达和“嗅枪队”的故事,却像山上的老枫树一样,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