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7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阐释

肖 凤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抗日战争作为近代中国抵御外侮的首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复兴的历史拐点。在这场关乎民族存续的生死较量中,我党成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力量,铸就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率先擎起抗日旗帜,在民族危亡时刻引领航向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妥协政策,我党则率先发出抗日救亡强音。中共中央迅速发表宣言反对日本侵占东三省;1935年华北危机时,我党“八一宣言”又首次系统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年瓦窑堡会议将“反蒋抗日”调整为“逼蒋抗日”,为凝聚全民族抗日力量扫清思想障碍。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党推动统一战线形成的战略杰作。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促成事变和平落幕,迫使国民党停止内战、转向联共抗日,成为国共两党从对立到携手御侮的转折点。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即刻通电号召全民族团结抗战,随后主动让步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全民族抗战由此展开。

在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党的坚定立场与主动作为,击碎了“亡国论”迷雾,扭转了“不抵抗”困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武装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这种历史担当使其成为凝聚民族反抗力量的核心枢纽。

科学谋划抗日战略,为抗战胜利提供行动指南

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持久战,战略方针直接决定走向。我党立足国情与战争特质,提出全面抗战路线与持久战战略,为胜利提供科学指引。

1937年8月洛川会议确立“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强调“必须动员全民族力量,实行人民战争”,与国民党单纯依赖政府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形成对比。在这一路线指引下,党领导的武装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组织游击队、自卫队,创造“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奇观。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预见抗战将经历“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阶段,驳斥“亡国论”与“速胜论”,以“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论断廓清认知迷雾,为军民抗战注入信心。这部著作不仅是中国抗战纲领,更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理论成果,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战略高度。

在持久战战略指引下,敌后战场逐步成为中流砥柱。八路军、新四军深入华北、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取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成果,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至抗战后期,敌后抗日根据地扩展至1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亿,人民军队达120余万人,成为坚持抗战、夺取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系统构筑抗战堡垒,夯实全民抗战社会根基

党在领导敌后抗战的同时,在抗日根据地开展系统性社会建设,使其成为“抗日的堡垒”与“民主的模范”,夯实了抗战根基。

根据地政治上实行“三三制”政权(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以制度保障各阶层民主权利,开创新型民主政治范式。这一形式既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又团结中间力量,彰显统一战线的广泛性;经济上推行“减租减息”减轻农民负担;开展大生产运动实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破解封锁困局;扶持工商业、保护民族资本,构建支撑持久战的经济体系。这些举措不仅解决生存问题,更通过改善民生凝聚起坚不可摧的抗战向心力。文化上大力发展抗日文化教育,创办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培养干部,开展扫盲运动普及知识,创作进步作品振奋精神,使根据地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堡垒。

有效凝聚民族之魂,重塑中华民族精神标识

抗日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民族精神的觉醒与重生。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推动中华民族从“一盘散沙”到“团结如钢”,重塑了民族精神核心内涵。

党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等反共摩擦,党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既击退反共逆流,又维护统一战线团结,避免力量内耗,赢得全国人民信赖。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倡导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在根据地推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权利,推动共同抗战,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奠定基础。党在抗战中展现的牺牲精神与革命意志,成为民族精神的新象征。杨靖宇“腹中满是草根而宁死不屈”,赵尚志“甘将热血沃中华”,无数共产党人用生命诠释初心,既激励当时的军民积极抗战,更成为后世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

从举旗抗日到推动统一战线,从战略指导到领导敌后抗战,从建设根据地到凝聚民族精神,党以其先进性与战斗力成为团结人民战胜侵略者的核心力量。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就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今天,我们全面把握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既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现实的启示——唯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凝聚全民族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