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2

机器人探路,人工补漏

我市打响污水管网修复“大作战”

邵阳日报记者 陈贻贵 通讯员 黄江南

技术员黄伟锋操控平板,控制水下机器人前进的方向。

市政工人在污水管内清淤补漏。

污水管道作为城市地下的“毛细血管”,不仅支撑着百姓日常生活运转,关乎群众生活品质与幸福感,更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8月15日下午,双清区立新路碧桂园小区路段的窨井口敞开着,阵阵臭味随风飘散。市政工人刘专新和孙建雄正站在井口旁,用绳子套住水下机器人缓缓放入10多米深的地下污水管内,对管道状态进行检测。“注意!机器人下来了。”刘专新朝井下大声呼喊,提醒施工同事注意安全。井下,3名身着防水全身雨裤的工人正采用不锈钢双胀环和局部环氧树脂固化法,对污水管道渗漏点进行修复。

污水管道内存在有毒气体,施工前需用鼓风机通风半小时,再通过专业仪器检测确认安全后,工人们才能下井开展清淤、堵漏工作。“清淤完成后,我们用液压手动泵锁紧不锈钢双胀环的锁口,再用止水橡胶带密封,以此实现止水效果。但管道内部空间狭窄,修复渗漏的效率比较低。”刘专新解释道。

孙建雄介绍,他们5人组成一个班组,共分4个班组同步施工。污水管道内部空间狭小,还弥漫着刺鼻臭味,工人们身穿雨裤在地下作业时会格外闷热,很快就全身被汗水浸透,体力消耗极大。因此,每隔40分钟左右就得进行人员轮换。“污水管道清淤修复工作又累又脏,但每个行业都需要有人做。能保障城区污水排水顺畅,让市民生活舒适便利,我们就觉得开心,所有辛苦和忙碌都值了。”谈及工作,孙建雄满脸自豪。

井口旁,技术员黄伟锋熟练操控着平板按键,精准控制水下机器人的前进方向。他双眼紧盯着屏幕,全神贯注观察管道内情况——平板上,管道内部图像清晰呈现。“检测机器人有四个轮子,前端装了摄像头,通过它能清楚看到管道内的状况。”黄伟锋说。

“由于长期受腐蚀、地质沉降、水压等因素影响,部分污水管道出现渗透现象。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河水倒灌、水土流失、管道堵塞、排水不畅等问题。”市市政维护事务中心工作人员曾献辉介绍,此次清淤修复的污水管道起于双清家苑小区附近的进站桥,止于红旗河污水处理厂,全长约13.7公里(含247段),目前已检测出135个渗透点。这些渗透点分布分散,清淤修复工程量大,且易受天气变化影响。曾献辉表示,自8月9日启动这项工作以来,施工团队充分利用晴好天气争分夺秒推进,全力以赴加快工程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