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1

“父亲”的分量

连志斌

一天,我正在午休,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是大儿子发来了信息。“老爸,节日快乐!”简短的几个字,却像投入心湖的石子,瞬间漾开了层层涟漪,我的眼眶不觉湿润。人到中年、身为二子之父的我,此刻才真正掂量出“父亲”这两个字的分量。

我的父亲,于我最初的印象,是模糊而遥远的。幼时我生活在农村,而父亲在部队,他的身影只存在于母亲偶尔的言谈和那泛黄的照片里。1983年,我们随了军。记忆里,我没少挨过父亲的责打。那时的父爱,是沉默的,也是带着棱角的。父亲形象清晰地烙印在心底,是小学四年级回到郴州老家的那天。父亲身着笔挺的军装,肩章是两杠两星。当同学们投来无比羡慕的目光时,一种前所未有的、引以为傲的涟漪在我的内心层层展开。那身军装,不仅是他的荣耀,也成了我童年最闪亮的底色。

然而,青春期的叛逆如野草般疯长。为了我的未来,他殚精竭虑。初中时,我的学习成绩骤然滑坡,父亲忧心忡忡地为我请来家教。在他无声的陪伴和期许的目光感召下,我收起了浮躁,开始朝习暮练,奋起直追。短短一个月的埋头苦读让我找回自信,并在1994年考上了中专。那时,他紧锁的眉头或许才稍稍舒展。1998年,中专毕业的我,南下深圳打工。那些苦涩岁月里,汗水浸透工装,委屈无处言说……

因从小在军营大院里耳濡目染的熏陶,那份对军旅的向往从未熄灭,我毅然报名参军。通过了层层严格的审查与体检,我终于穿上了绿军装。踏入军营,才真正开始读懂父亲。严苛的纪律、紧张的训练……每一个咬牙坚持的瞬间,都让我恍然明白,当年那个沉默寡言、要求严苛的父亲,肩上扛着怎样的责任,内心又藏着多少不易的坚守与付出。父爱,原来是一座沉默的山。需要翻山越岭,甚至成为山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会其厚重与深沉。记得在部队第一次给家里写信,我笨拙地倾诉着思念与成长。后来得知,这封普通的家书,竟让一贯刚强的老父亲在办公室里悄然落泪。

从部队回到地方,参加工作,成家立业,自己也终于成了父亲。角色的转换,仿佛一瞬间完成了从少年到中年的跨越。每当耳边响起筷子兄弟那首深情款款的《父亲》,或是许飞浅吟低唱的《父亲写的散文诗》,那些关于父亲的记忆碎片便汹涌而至:童年模糊的影像、军装闪耀的荣光、叛逆时的碰撞、低谷时的托举、军营里的顿悟、书信两端的泪水……眼眶总是不由自主地发热、发红。歌声里的每一个字句,都像一把钥匙,轻易打开了积满岁月尘埃的情感闸门。

儿子的短信静静躺在屏幕上。这声问候,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时光的流转——当年那个仰望父亲的懵懂孩童,如今也成了被孩子祝福的父亲。泪水再次模糊了视线,这泪水中,有为人父后对儿子懂得感恩的欣慰,更有身为人子,对那座沉默却巍峨的父爱之山,迟来的、深深的理解与无尽的感念。(连志斌,任职于国网邵东市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