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9

谷洲村以清廉乡风带动乡村振兴提速

廉政建设成了治村金钥匙

邵阳日报记者 伍洁 胡梅 通讯员 马晶 曾海波

思源亭。

“现在村干部个人财产申报信息向村民们公开了,履职也更加透明了,我们群众心里感到更踏实了。”7月2日上午,北塔区田江街道谷洲村村务公开栏里公布了6名村干部的个人财产申报信息,吸引不少村民到栏前观看议论。这是该村推进村干部“廉政档案”建设实施的又一项举措。

从2019年底开始,谷洲村就把村干部主动申报个人财产、自觉建立“廉政档案”作为一项纪律要求。该村的廉政书屋里有一个特殊的“保险柜”,钥匙在村级监督委员会两名群众委员手中,一人一把。这里面存放的,只有每个村干部的“廉政档案”。

廉政档案筑牢

干群关系“信任基石”

谷洲村人多地少,历史矛盾复杂,干群关系紧张。2019年底,新一届村“两委”上任后,面对重重矛盾,一时不知道怎么破解。恰逢市纪委、区纪委挂点谷洲村,向村委会提出了“乡村振兴,廉政先行”的思路。村“两委”经过反复讨论,决定从建立“廉政档案”入手,白纸黑字证明自身清白,干干净净面对群众。

谷洲村干部“廉政档案”,包含个人基本信息、家庭资产状况、收入来源明细、重大事项报告等。为确保信息真实性,该村建立“三审三比对”机制,即“个人申报+组织核查+党员监督”三重审核机制,个人申报“自画像”、部门核查“勘误表”、党员复核“评议会”环环相扣。同时进行税务、不动产、车辆等数据比对,比对结果在党员代表大会上通报,形成“申报不实必追责、廉洁履职受褒奖”的鲜明导向。每年,街道办事处要对村干部申报的红白喜事办理、家庭成员重大变更、购房购车变更等信息进行审查,审查后的“廉政档案”交由村级监督委员会保存。这一举措真正获得了民心,也增强了村“两委”干事的底气和胆量。

五年来,谷洲村成功完成了村级“三资”的清产核资、二轮土地延包、农房一体化发证等基础性改革事项,完成了低保清理、农田灌溉系统升级等涉及民生的事项。群众对村干部的满意度从78%提升至95%,信访举报量同比下降60%,党群干群关系从“隔层纸”变成“一家亲”。

廉政教育推进“阳光村务”

“廉政档案”的建立是限制村干部腐败的一只“无形手”,也是规范村级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在“廉政档案”的约束下,谷洲村“两委”干部集中到办事大厅办公,并常态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清廉建设的重要讲话,反复学习《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等文件。同时,村部建立廉政书屋,收藏了近千本廉政书籍,为干部、群众提供深度学习场所,让清廉教育入脑入心。

此外,该村全力构建“村委会+监督委员会”的村级治理模式,主动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和村级事务管理。对村级项目建设、公共资产管理和处置、农村低保评审、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等事务,实行“五步监督法”。村级监督委员会紧盯项目,当好事前走访“调查员”、决策审议“检察员”、过程监督“监理员”、跟踪督办“审计员”、结果反馈“联络员”,确保每一项工作没有腐败空间。对于村级财务管理,实行“四审工作制”。从村级报账开始,依次经过村“两委”干部初审、村级监督委员会审查、村“两委”会议审议、街道财务室审定共计4次审查,实现财务开支全流程监督。监督事项全面实行“一月一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做到事无巨细公开透明。

“未来,谷洲村的干部‘廉政档案’和村务管理‘五步四审’工作法,作为清廉建设可复制经验可在街道8个村(社区)试点推广。”田江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何比峰说道。

廉政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在广大干群的努力下,清廉文化氛围弥漫在谷洲村每个角落。全村共建成清廉文化游园3处,并将村口思源亭下的千年古井打造成“廉泉”。村民叶志成自费4万多元建立起“叶园”廉政文化园,成为村里一道独特景观。村部后面新建的500多平方米的廉政小游园,成为村民休闲健身场所。通过廉政文化的熏陶,全村上下形成了清廉为官、干净做人的意识,该村还被评为区级廉政文化示范基地。

2023年,谷洲村开始推行“三长制”工作,选定6个片长、9个组长、27个邻长,他们成为村级治理的中坚力量。2024年,在该村4组何汉武等5名邻长的带领下,只用1个月就完成了全组近1500米的排污系统改造,花费仅1.5万元。

自2019年以来,谷洲村共计实施红美人柑橘基地、蔬菜大棚建设等乡村振兴项目20多个,涉及资金400多万元,全部做到账单清晰。谷洲村集体经济,原来不足2万元,到2024年底增长到15万元。清廉乡风带动乡村振兴提速,实现了廉政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谷洲模式”吸引了周边邻村纷纷前来学习。前来考察的田江村村支部书记孙如意感慨:“原来廉政建设不是‘花架子’,而是治村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