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分支,其“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质,始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的生动注脚。双清区作为湖湘文化承载地之一,既有宝庆古城的历史积淀,又有近现代革命的红色基因,更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实践。立足湖湘文化资源优势,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从宝庆古城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融合密码。双清区是邵阳古城的核心区域,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南疆。宝庆府城始建于汉代,唐宋时期已是“湘中重镇”,明清时期更因商业繁荣被誉为“宝庆商埠”。古城墙遗址、东塔、北塔等历史遗存,见证了湖湘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深度交融,体现了湖湘文化对多元文明的包容吸收。更值得关注的是,双清区作为宝庆“三刀”(剪刀、菜刀、剃刀)的发源地,其手工业传统折射出民族交融的经济基础。清代以来,各族匠人共同传承“宝庆五金”技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湘工匠文化”。这种“技艺共传、生计共依”的历史实践,正是中华民族从“地域共同体”走向“经济共同体”的微观缩影。
从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看党领导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邵阳实践。双清区是邵阳红色革命的重要地标,其核心载体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见证了党在抗战时期团结各族人民共赴国难的历史担当。1938年,八路军驻湘通讯处迁至邵阳,周恩来、叶剑英等曾在此指导湖南抗日救亡运动。当时,邵阳作为湘西南交通枢纽,聚集了来自贵州、广西等地的各族青年,传播抗日救国主张。在双清区的“邵阳党史陈列馆”中,珍藏着一面特殊的旗帜——湘西苗族同胞为支援衡阳保卫战,自发编织的“苗绣抗战旗”。这一切,无不深刻诠释“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
以文化传承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近年来,双清区通过“历史遗存+红色IP+非遗活化+惠民服务”的四维模式,构建了湖湘文化共同体叙事的典型样本。双清区是“宝庆竹刻”的发源地,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史,本身就是一部多民族文化交融史。其技艺融合了苗族的“银饰錾刻”、侗族的“木雕彩绘”与汉族的“文人书画”,其文化内核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哲学思想。宝庆竹刻的竹子在中原文化中象征“虚怀若谷”,在苗族文化中寓意“坚韧不拔”,在侗族文化中代表“生命繁衍”。这种“一物多义、多元共生”的文化表达,正是中华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理念的生动体现。为促进文化传承,双清区加强对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37所中小学纳入8+N结对共建,采取结对共建、“家庭学校社会”共育、开展“非遗润校园·社团绽芳华”活动等,让各民族师生与各族群众一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作者单位:双清区华竹小学)